國寶粧佛工藝泉州派四代傳人

臺南市中西區

粧佛-蔡天民

粧佛-蔡天民

臺南市中西區

國寶粧佛工藝泉州派四代傳人

粧佛-蔡天民

2023-11-08

蔡天民是泉州派「西佛國」的藝師,他的家族在粧佛技藝上有著卓越的傳統。他的祖父蔡心和父親蔡南山都是傑出的粧佛藝術家,他們的技藝備受推崇。由於這門技藝在家族中世代相傳,蔡天民自小就開始學習粧佛技藝。他在國小時期就開始幫忙家裡進行粧佛工作,學習基本的技術和工藝。

蔡天民的祖父在50多歲以後,將工作逐漸交給了父親蔡南山,讓他自己能夠發揮創意,並擔任藝術總監的角色,提供建議和指導。蔡天民則成為了父親的助手,協助他完成粧佛作品。在蔡南山逐漸將工作交給蔡天民後,蔡天民得以獨當一面,走上自己的藝術之路,將家族的粧佛技藝傳承下去。

三百多年前的漢人移民潮大多從中國沿海的福建、廣東等地渡臺而來。人民會從原鄉聘請匠師來臺雕刻一般用品與建廟和粧塑神佛像。因此,臺灣目前的雕刻師傅,幾乎全部都來自於福建的漳州、泉州、福州後裔,由於臺南市以泉州籍比例較高,自然影響宮廟、神像風格以泉州為主,同時原鄉的宗教信仰,如保生大帝、關聖帝君及郭聖王等也相當興盛。 臺南府城在宮廟興建日益蓬勃之際,造就出粧佛工藝的需求與市場,進而形成卓越的工藝技術和水準,由於臺南的傳統木雕工藝精巧,其中又多以神像雕刻為業,因此出現許多卓越的粧佛藝師。 到了日治初期,粧佛工藝在泉州、福州兩派的穩固拓展中到達高峰,1915年(大正4年)黃土水東渡日本進行雕塑方面的研究,這是臺灣雕塑界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開始重視作品的內涵是否能傳達原創者之思維。促使國內匠師開始有自己的思維與想法,逐漸本土化,勇於創作自己的作品。 皇民化運動時期各地的寺廟慘遭合併、拆除,許多富有歷史意義及藝術價值的神像作品,付之一炬,這是臺灣粧佛工藝所遭受到的空前大災難,臺灣的粧佛界的匠師被迫歇業。 戰後臺灣宗教信仰重新復甦,形成多元化的局面。隨著社會穩定、經濟繁榮,讓粧佛藝師能有更好的揮灑空間,而此時的臺南市粧佛工藝也開展出新氣象,藉由傳統與現代的交互影響,發展出相互加分的機制,臺南的粧佛藝師在特定的時空背景裡,製作出符合大眾精神文化價值觀的指標性作品,進而發展屬於臺南的粧佛工藝文化,即為數百年來發展迄今所逐步建立起來的在地特色。

相關文章

2023-11-09

王郭挺芳出身自保守的公務員家庭,兒時會到舅父魏得璋的雕刻工作室學習雕克和繪畫,臺南高商畢業後出社會的他,以穩定家計為先,自行創業經營電器材料行,事業十分順利。一次到香港旅行時,在書店看到一本傳統藝術的書籍提及磚雕,發現「磚雕」在傳統建築裝飾中有其重要的地位,於是當時經常運用工作之餘,由第三國出入中國大陸尋找磚雕遺蹟及技藝。 因當時臺灣無人能教他這門技術,1984年(民國七十三年)正值不惑之年的他,決定結束事業,踏上藝術追尋之路,背起行囊隻身遠赴中國各地習藝,一去將近一年。初至中國安徽省之時,沒有朋友也不敢主動詢問,挺芳師租了一輛腳踏車四處尋訪,在一星期後於歙縣找到了一位磚雕師傅,便央求師傅:「你讓我住下來,教我雕磚,我刻給你看。」傳統技藝的師傅沒有教學系統、教材及手稿資料,僅能口述教學,因挺芳師具有木雕底子,經師傅指導、加上一番苦學後,從中國安徽將這門幾近式微的工藝技術帶回臺灣。

2023-11-10

邱錦緞,1962年出生於南投縣鹿谷鄉內湖村的溪頭,1982年畢業於省立竹山高中。就其回憶的童年時光,溪頭老家前後都是竹林,從小就在採竹筍、在竹林遊樂的日子中度過。在竹林環境下長大的邱錦緞,對竹子有特別的情感,從小家中的日常生活器物以竹製品居多,奠定其對竹子於生活利用的習慣,反應出竹山鹿谷地區竹材取得容易,居民以竹為生的生活型態。就學、結婚後定居於竹工藝產業的重鎮-竹山,多方接觸促使邱錦緞開始對竹工藝有了初步的認識,了解竹編工藝是竹器製造業中的細工部門,編織方式繁多而複雜,不同的編法可以造就多樣化的造形,於是1993-1997年參加農委會於竹山高中開辦為期五年的竹編研習課程,先後師事國家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黃塗山、賴進益、林根在、張輝商、林坤海等人,結訓後自1997年七月起開始擔任黃塗山傳習課程的助教,為期八年。 邱錦緞學習竹編工藝的過程,1993年由賴進益直接以現成的竹篾教授編織技巧。1994-1995年由林根在、張輝商二人教授麻竹、桂竹的劈剖竹篾功夫及編織技巧,使邱錦緞在竹篾的處理上可以非常清楚麻竹、桂竹二種竹類的差異性,其中林根在教授劈剖麻竹用挑的、用撕的的方式甚為特殊,同時一再地向其強調,做為竹細工的工藝人,如果無法劈剖竹篾就不會有好作品,此種觀念深深烙印在邱錦緞的心中,於是下苦工練習竹篾的劈剖與處理。1996-1997年師事竹工藝人間國寶黃塗山、林坤海,仍然以劈剖竹篾為基本功的練習,林坤海的教授主要以剖竹、編織提籃為主;而黃塗山的教授同樣以劈剖竹篾為始,所有的基本編織的交互運用則由此時奠定,因此1997年結業之後,邱錦緞隨即擔任黃塗山竹編工藝傳習課程的助教,當時的課程仍以劈剖竹篾開始,同時在每次傳習課程之前,黃塗山會先行編織作品交由邱錦緞練習,若有不懂之處,黃塗山再行教授。因此,從1993年開始習藝,之後的八年,邱錦緞的竹編生活,即以劈剖竹篾開始,因而奠定其深厚的竹篾修整功力;而後的基本編織法的奠定,造就其日後作品靈感源源不斷的主因。 有鑑於作品的保存需要及籃胎漆器的吸引,邱錦緞2002年赴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今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前身)師事國家重要傳統漆工藝保存者王清霜學習漆藝,為王清霜傳習課程首次開班的學生,促使其對天然漆與竹編作品的應用有非常深入的了解。由於當時邱錦緞的竹編技能已經非常純熟且已獲得大獎肯定,王清霜鼓勵其應致力於竹編工藝的創作與推動。為期半年的漆藝研習,奠定其對天然漆的應用與竹編作品的結合,運用拭漆的工序,造就其作品相較於其他工藝師所創作者更為溫潤,同時可獲得更好的保存。竹與漆的運用在邱錦緞的作品上得到非常好的彰顯。

2023-11-10

許朝宗長年持續從事傳統陶瓷製作,仿古瓷器陶藝精良,熟知登錄項目流派知識,並嫻熟其工序、工法等技藝,又融合天目釉古法,開創出高溫鐵鏽花的釉燒技法,正確體現該文化表現形式。許朝宗曾任教新北市鶯歌高級工商職業學校師徒制專任師傅11年,致理科技大學駐校藝術家9年,培育養成的子弟活躍於陶藝界。本人表示有意針對仿古陶瓷技藝,繼續推廣與栽培更年輕新秀,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與意願。許朝宗長期在鶯歌陶瓷業界持續多年推動仿宋、元、明、清古窯陶藝,擁有豐富經驗,及獨到工藝見解,為鶯歌「仿古陶瓷」文化脈絡之適當保存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