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馬蘭複音吟唱

臺東縣臺東市

杵音文化藝術團

杵音文化藝術團

臺東縣臺東市

台東馬蘭複音吟唱

杵音文化藝術團

2023-11-07

馬蘭複音唱法仍以領唱(獨唱)、高音(獨唱)、歌者即興、自由對位的方式發展出具有多聲部的複音唱法。保存者(團體)杵音文化藝術團1997年創立,創辦人為郭子雄、高淑娟,師承馬蘭部落長者李原信、汪寶連、陽順英;新馬蘭部落長者林振葉、林振鳳;馬當部落長者郭英男、郭國治;康樂部落長者陽登山、豐福明、吳葉枝等人,主要展演為馬蘭阿美複音唱法「自由對位」歌唱形式,並融合歌舞劇形式展演,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杵音文化藝術團經常性參與各項展演活動、於部落巡迴演出,保有自己團隊的獨特演唱方式,近年吸納年輕學子投入複音歌謠傳唱,團隊成員對複音歌謠傳承推廣具有活力,2012年榮獲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扶植團隊,歷年屢獲臺東縣傑出優秀演藝團隊,並在2014-2016年以及2018-2020年蟬聯臺東縣傑出演藝團隊A級第一名,其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且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

相關文章

2023-11-14

1915年(大正4年)就已經有8月24日「龜醮」祭儀的紀載,祭儀作為寺廟每年的例行祭典,但錶此祭儀已經長時間持續舉辦。因此我們可以推測「龜醮」或許早在清領時期便已出現。 喜樹萬皇宮「龜醮」的傳說,描述喜樹庄某天牽罟意外捕捉到大海龜,在眾人的決議下遭到分食,使本已修煉成道的龜精憤怒不平,進而降災於喜樹庄,有分食的庄民家當晚遭受祝融,未參與分食的民家則安然無事。後來在神明們的協助下與龜精進行調解,指示每年農曆8月24日舉行醮典祭儀,製作仙舟添載日常用品,將其焚化迴向給龜靈公,以示庄民道歉之誠意。

2023-11-13

土城仔指的為臺南市安南區土城仔聚落,庄廟為主祀鹿耳門媽祖與五府千歲之鹿耳門聖母廟。並以鹿耳門聖母廟為中心分成「頂堡」、「下堡」。形成了鹿耳門聖母廟的核心信仰圈,構築土城仔香之基礎,在含括七股、佳里、安南區其他聚落形成碩大的「土城仔香」。土城仔保安宮與鄰近角頭於清末日治出開始參與西港仔刈香,屬西港仔刈香72庄之「往鹿耳門請水」及「往土城仔請媽祖」。1958年(民國四十七年)西港仔戊戌香科,因迎請北港媽作客事件,土城仔及鄰近角頭、聚落退出西港仔刈香。爾後連續二年土城人士以鹿耳門媽祖聖誕之名義辦理媽祖出巡安南區,鞏固鹿耳門媽之信仰,成為日後辦理土城仔香的基礎。1961年(民國五十年)首辦辛丑年土城仔香科,西港仔刈香在此年也恢復到鹿耳門溪畔請水,1964年(民國五十三年)甲辰科西港仔刈香便改到鹿耳門天后宮請媽祖至今。而聖母廟至1961年(民國五十年)首辦辛丑香科後,便訂於每逢丑、辰、未、戍年之3月中下旬舉辦,每科刈香繞境3日。因脫自西港仔刈香,鹿耳門聖母廟所辦理之刈香,內容也有程度上與西港類似,也是香、醮合一,其內容包含刈香遶境及王船醮典。而聖母廟為與其他宗教活動有所區別,喊出「鹿耳門媽香.五府千歲醮」,至今以「土城仔香」之名併列南瀛五大香之一。

2023-11-15

八份開基姑媽宮為「西港刈香」的發源地,清代原組金獅陣,後因經濟問題而結束,改組北管,1911年為參加西港刈香及保護庄廟,創立宋江陣,第一代成員為陳日茂、陳選等人,據耆老口述,八卦陣為佳里番仔寮師傅所教,「暗館」則是竹仔港師傅傳授,本陣屬「青腳巾」系統,創立至今已逾百年,參與西港刈香已歷35科,從未間斷。2011年成立拳頭會龍安武館,紮根傳統武術,也陸續培養出新生代宋江陣成員。創陣至今維持庄頭陣形式,從組陣、入館、開訓、開館、探館、參與香科、謝館,無不遵守傳統,依序進行。 儀式嚴謹,保留若干傳統禁忌。陣法節奏快、變化多端,經典者如八卦陣(又名巡更護主),成員武藝紮實,教練團傳承信念堅定,小庄頭組大陣,向心力極強。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