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右昌的南管

高雄市楠梓區

右昌光安南樂社

右昌光安南樂社

高雄市楠梓區

認識右昌的南管

右昌光安南樂社

2023-11-07

右昌光安南樂社成立於昭和3年(1928年)該社附屬於右昌元帥府,該廟為右昌地區的信仰中心,社員皆為右昌子弟,本著對神明的崇敬,藉由南管演出來榮耀寺廟與神明,尤其祀君」演出更表現出地方特有審美觀。右昌光安南樂所累積之曲目與類型完整、齊全;樂社營運長久穩定,與宫廟間關係緊密,且在社區祭儀及社交生活上保持活躍,為台灣現存館閣之鮮明代表。

右昌光安南樂社的南管表演具有深厚的藝術價值,延續了正統南管音樂的傳承體系,並且在演出中反映了不同時期流派的特色。他們聘請名師指導社員,確保了流派特色的傳承,並且透過南管演出來榮耀寺廟與神明,特別是在「祀君」演出中,充分代表了族群與地方的審美觀。這些特點使得右昌光安南樂社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相關標準,具有被登錄為傳統表演藝術的資格。

相關文章

2023-11-03

吳清發父親吳土是「慶梨園」北管子弟,因而吳清發相當早就接觸到北管戲曲。戰後,吳土於民國38年(西元1949年)組「新樂園掌中劇團」,前場請人,後場自己負責,請過的主演有江萬長、張文源等人。民國41年(西元1952年)吳清發開始擔任主演,曾陸續向江萬長、陳坤輝、李木火、張文源及林牛、等人學戲。

2023-11-14

竹林山寺主祀「十八手觀音佛祖」(又稱蕃薯媽、十八股媽),係清乾隆三年(1738)隨著泉州晉江縣、南安縣、惠安縣等三邑移民,從安海龍山寺分靈抵臺創建艋舺龍山寺的觀音聖像之一,清嘉慶六年(1801)恭請至林口台地坪頂十八庄輪流奉祭。 昭和十三年(1938)4月興工創建「竹林山寺」,至昭和十四年(1939)2月竣工,昭和十五年(1940)農曆5月6日子時安座晉殿。後遇太平洋戰爭,全面停止了輪祀,到了戰後十八坪位才恢復輪值傳統。 民國三十八年(1949)輪值區域重新劃分為直屬坪位、巡迴坪位及正爐坪位,而後幾經合併更動,成為現今19坪位。早期信奉十八手觀音者以三邑人士為主,後因地緣及移民遷徙等因素,信仰逐漸擴及新北市與桃園市內安溪、漳州與客家移民,甚至戰後眷村外省新移民也擔任過爐主,呈現其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風貌,成為北臺灣重要觀音信仰之一。

2023-11-07

北港金聲順開路鼓的歷史根深蒂固,起源於清同治五年(1865年),由楊添丁、蔡宣德、蔡老慶、王如山、蔣馬來等先賢創立。當時的他們受到媽祖轎班會的啟發,認為開路鼓應該每年都要有集會,於是奉祀唐玄宗時期的「霓棠羽衣曲」和擅長各種樂器的田都元帥為祖師爺,並將開路鼓隊命名為「北港路關鼓」,隸屬於朝天宮。在日治時期的明治44年(1911年),朝天宮的管理人蔡然標秀才提出將開路鼓的名稱改為「北港金聲順開路鼓」,這個名字得到了團員的支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