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自製獅頭

臺南市學甲區

學甲謝姓角謝姓獅團

學甲謝姓角謝姓獅團

臺南市學甲區

傳統自製獅頭

學甲謝姓角謝姓獅團

2023-11-07

學甲謝姓獅團是一支每年訓練並參與慶典活動的團隊,主要出陣於學甲上白礁和四年一科的「學甲香」慶典,是慈濟宮保生大帝的「駕前」陣頭,與謝姓家族的開拓史密切相關,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非常值得保存。此團由西港區烏竹林廣慈宮金獅陣的師傅所成立,不僅每年出陣,還將技藝傳承給學甲國中,代代相傳,具有持續傳承的意義。此外,該團的獅頭是以傳統方法自製,相當罕見,更增添了其保存價值。

本陣在日治時期就已經存在,過往以在地學甲之東邊角、西邊角、三角仔、山寮、學甲寮、草坔、頭前寮等聚落之謝姓族人為主,早期請來同為謝姓的西港烏竹林金獅陣師傅前來指導,因此屬於紅腳巾派。之後再1988年開始辦理學甲香後,本陣又開始重組訓練,屬於學甲地區名陣。獅頭製作:目前南臺灣的「紅面獅祖」獅頭已多為玻璃纖維材質,謝姓獅團為少數保持土模紙糊者。

相關文章

2023-09-18

泰雅音樂文化的呈現,平時呈現在一切生活的活動中,特別是在「歡樂之日」。「歡樂之日」在泰雅語稱之(sinqasan na ryax),「sinqasan」(歡樂日)是「pqas」(喜樂)之衍生詞,「pqas」(喜樂)是一個詞幹。「sinqasan」(歡樂日)會呈現「qwas na kinb 張協成石廠位於大稻埕北段,靠近淡水河畔的碼頭區。1937年,石匠師張木成在此地建立了自己的店宅,而這座建築的完成時間也恰好與他的出生年份相同。如今,這座店宅已經沒有人居住,但仍是私人所有的財產。

2023-11-07

馬蘭複音唱法仍以領唱(獨唱)、高音(獨唱)、歌者即興、自由對位的方式發展出具有多聲部的複音唱法。保存者(團體)杵音文化藝術團1997年創立,創辦人為郭子雄、高淑娟,師承馬蘭部落長者李原信、汪寶連、陽順英;新馬蘭部落長者林振葉、林振鳳;馬當部落長者郭英男、郭國治;康樂部落長者陽登山、豐福明、吳葉枝等人,主要展演為馬蘭阿美複音唱法「自由對位」歌唱形式,並融合歌舞劇形式展演,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0-13

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為配合台北稻江霞海城隍老爺的祭祀活動,大稻埕地區從商的信徒們集資,赴大陸福建福州恭塑謝、范二將軍神將,組成靈安社。(吳亞梅(1987),「靈安社一一八年記」。民俗曲藝,第47期,頁26)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