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的地府最高長官

高雄市鼓山區

吉勝堂八家將

吉勝堂八家將

高雄市鼓山區

時髦的地府最高長官

吉勝堂八家將

2023-11-07

吉勝堂八家將成立於民國38年,由地方信徒自發性組成。儘管曾經面臨青黃不接、幾乎停頓的困境,但在地方人士的積極維持下,團隊仍持續運作並定期練習,參與地嶽殿及其他交陪廟的各項活動。這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即「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的要求。吉勝堂的傳承技藝來自於臺南的林木師傅,他同時也是三五甲鎮山宮吉興堂八家將和西港慶安宮吉善堂八家將的導師,因此,吉勝堂、吉興堂和吉善堂這三家將館被視為兄弟館。早期,地嶽殿的家將曾經支援兄弟館參與地方盛事「西港香」,這體現了兩者之間深厚的情誼和師徒間的淵源。這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即「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

至今,吉勝堂八家將仍然保有獨創的四星陣法、板批式雙龍拜塔與牛角家將帽等特色。此外,他們的演出中還具有乩將的特性,包括家將步伐、家將鼓打擊樂等方面也保留了一定的傳統方式。這種傳統的保留與呈現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3款登錄基準,即「其表現形式及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相關文章

2023-11-14

福建同安族群於乾隆初年至大龍峒地區開墾,並將原鄉奉祀的保生大帝信仰帶至當地,大龍峒保安宮約在嘉慶十年(1805年)至道光十年(1830年)起建而成。「保生大帝聖誕慶典」為大龍峒保安宮重要的年度盛事,大正14年(1925年)4月7日的《臺灣日日新報》記載:「當市大龍峒保安宮。奉祀保生大帝,威靈久著。……六日午後為保生大帝神駕,出遊境內之日。過午各音樂團神輿等到保安宮齊集。于神輿遶境,全無阻礙,于是稻江附近各藝閣、音樂團,暨其他一切行列,……由午後一時半啟發,經大龍洞町、出大橋町、永樂町、遶太平町、日新町等。」為當時保生大帝誕辰遶境之形式、規模與範圍。大龍峒保安宮之祭祀與廟會習俗發展至今,信眾熱烈參與,為地方重要的盛典,戰後政府提倡節約祭祀,廟會的辦理規模較小,但是其格局與形式未有太大改變,保安宮於1994年以保生大帝聖誕慶典為核心,開展保生文化祭,包含遶境、過火、三獻、放火獅及家姓戲等民俗儀式及相關活動,並辦理藝文、古蹟導覽等教育推廣活動,反映在地迎神文化及大龍峒保安宮信徒社群的凝聚力。

2023-11-14

雲林縣水林鄉蕃薯厝庄順天宮,創建年代:依據水林鄉蕃薯厝洪氏族譜記載於清康熙七年(西元1668年),係由洪氏祖先(洪月)翁前往大陸福建莆田湄洲朝天閣媽祖廟,恭請大媽(全國僅存的最悠久的湄州站身媽祖)、千里眼及順風耳大將軍來台,在蕃薯厝搭草廟祀奉,因此當時蕃薯厝就以媽祖從朝天閣請來就命名為「朝天宮」。因年久草廟上攀滿蕃薯藤,因此又稱為蕃薯寮媽。根據舉人洪近其先生,(原名洪神助後改為洪近其,其人跛腳但學問好精於刻印屬本庄人)賜贈的「番珠厝庄朝天宮符印」(如下圖),刻治年份為道光二十年(1832年),可知原蕃薯寮媽宮廟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順天宮,而是「朝天宮」。北港媽祖根源也來自於湄洲朝天閣,西元1694年時由樹璧和尚移駕來台供奉,且原來宮廟名稱為天后宮,是之後經過改建後才更名為現今的朝天宮。相傳一日蕃薯寮媽降旨,為了與北港朝天宮區隔,深怕被誤解神尊為北港媽祖之分靈,故希望改名為今日的順天宮。

2023-11-03

陳家北管八音團反映了古昔常民生活形態以及娛樂類型,其演奏著重客家八音的傳統技藝,呈現了豐富多元的表演藝術與技巧。這種傳統技藝在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價值,反映了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蘊。 陳家北管八音團的演奏具有地方色彩和流派特色,這種特色在藝術史上具有價值,且瀕臨失傳。保存這種傳統技藝有助於保留客家文化的獨特特色,防止其流失。 陳家北管八音團在傳統技藝或藝能方面表現特別優秀,擁有領先地位。他們的演奏水平優異,並且能夠詮釋各種風格的曲目,展現出卓越的音樂才華。陳家北管八音團的演奏具有地方色彩和流派特色,這種特色在藝術史上具有價值,且瀕臨失傳。保存這種傳統技藝有助於保留客家文化的獨特特色,防止其流失。 陳家北管八音團在傳統技藝或藝能方面表現特別優秀,擁有領先地位。他們的演奏水平優異,並且能夠詮釋各種風格的曲目,展現出卓越的音樂才華。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