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純真的台東歌聲

臺東縣臺東市

臺東縣阿美族馬蘭複音歌謠

臺東縣阿美族馬蘭複音歌謠

臺東縣臺東市

美麗純真的台東歌聲

臺東縣阿美族馬蘭複音歌謠

2023-11-06

馬蘭複音歌謠,也被學界稱為「對位式複音歌唱」,是阿美族獨特的歌唱形式。這種歌唱技法自1922年日治時期起就受到學者的關注,並在臺灣光復後得到推廣。在這個歌唱風格中,至少需要兩位或兩位以上的成年族人,其中一位男性擔任領唱,唱一段開頭的部分,然後由其他歌者接唱。通常,女性負責高音部分,而其他人則在一般音域內演唱。每位歌者都要善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發揮技巧來改變旋律和即興填詞。在主唱者的音域中穿梭,使歌曲在過程中變化豐富,但結束時又能合為一體。這種特殊的歌唱技法在臺灣原住民中是少見的,因此享有天籟之音的美譽。

馬蘭複音歌謠是阿美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者需要具備長期生活在部落的經驗,培養相互間的默契,才能充分發揮這種歌唱技法。因此,擅長馬蘭複音歌謠的歌者通常是壯年以上的夫妻檔,或者是同一個年齡階層的夥伴夫妻檔。這種歌謠形式與阿美族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展現了一種值得讚美的生活美學。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宣傳短片中,臺東馬蘭地區的馬蘭複音歌謠被傳達到全世界,使其成為阿美族音樂的代表之一。

相關文章

2023-11-13

每年農曆3月27日,新塭嘉應廟的信徒就會來到台17線旁,新塭國小西側的王爺窟(王船碼頭),進行獨特的「衝水路、迎客王」活動,這項罕見的儀式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沿海地區每年一度的宗教文化盛事,吸引各地信眾及神轎前來共襄盛舉,近年來加入的神轎更達上百頂之譜,場面相當壯觀。

2023-10-13

清末大陸居民移民到宜蘭時,因恐遭原住民出草,多求助於當地石聖爺廟所奉祀的石頭公保佑。當地民眾有感於石頭公相當靈驗,加以舊時人民有將較為體弱多病的小孩給神明當義子,希望神明保佑小孩順利長大的做法,於是開始有信徒將石頭公旁的石頭磨平並繫上紅線佩帶於小孩身上,希望藉以得到石頭公庇佑,孩童也因此得以順利長大,故而有「掛貫」儀式的出現。利澤簡因有水運之利,居民日增,形成街市,乃在1826(清道光6)年,決議在街上建廟,命名「永安宮」,成為溪南地區唯一座東朝西、背海面山的媽祖廟。

2023-11-10

端午節,台灣俗稱為「五日節」,是民間三大民俗節慶之一。端午節的起源甚早,漢代之後又結合悼念三閭大夫屈原的傳說,造成端午節是在紀念屈原的謬誤。其實,端午節可能是源自古代驅除瘟疫的習俗,或起源於龍圖騰的祭祀,與屈原投河之事並無直接關聯。台灣人的端午節按民間流傳習俗而言,端午節的各項習俗多與驅瘟除疫有關,而五月又是夏季之首,台灣俗諺有「未吃五日節粽,破裘不敢放」之說,意味端午之前氣候炎寒不定氣溫多變,直到度過端午節才算正式進入夏季,被子棉襖也才能收起來存放。夏季天氣炎熱蚊吶孳生,瘟疫疾病易於流傳,因此民間就以插菖蒲艾草、掛香包、喝午時水等各種儀式,來達到袂瘟辟疾的目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