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並續守傳承

臺南市新化區

官將首-新化吳敬堂官將首

官將首-新化吳敬堂官將首

臺南市新化區

兼容並續守傳承

官將首-新化吳敬堂官將首

2023-11-03

「官將首」的陣型並無統一定論,一般來說,中尊之官將首有9招基本式,而兩旁之增、損將軍則有12招花式動作。無論招式多寡,還是需從最重要的「喊班」做起,即是向主神報告此次出陣的目的及巡行範圍,通常會有師傅級的前輩或法師呼喊號令。喊班時只見3位「官將首」先行拜廟領令,然後再由左、右2尊將軍遶行廟埕中央,象徵性的擺架式挑點五營兵將,待擺完招式後,再轉回向中尊的「官將首」參禮回報,前後需完成3次相同的動作,方算點完須隨駕出巡的各營兵將。然後3尊「官將首」同時轉身向大廟或紅壇的主神,做最後的一次行前報告,即可出發執行護轎巡行的任務

日治大正年間,新莊人士已有組織「官將首」陣了,目的在參加新莊大眾廟農曆5月初1的遶境,這是每年一度的地藏庵廟會,參與組員也大多是新莊人士或地藏庵的子弟團-俊賢堂的成員。初期只有1組人員化妝、打臉,裝扮成地藏王菩薩之左右護法-增、損將軍,立於轎前開路、清道,以壯神威。但因該廟的祭祀圈並不限於新莊本地而已,甚至還含蓋了一部份的二重埔地區,而信徒與地域越來越寬廣、眾多的遶境模式,終使隨駕的藝陣團體及廟方執事人員漸感吃不消,因此於1978年間經開會協調,由中港區及頭前區合為一厝稱「中港厝」,另外新莊街則自成一街號「新莊街」,自此形成一廟兩處迎神之盛況,同時「官將首」陣亦從此分為兩陣。第2年因舊有成員多留在新莊街幫忙,致使中港厝反倒商請三重城隍廟高景清督陣指導架式,而面譜亦稍後由黃秋水指導。至此,「官將首」陣因薪傳得宜而威名遠播,名聞鯤北。

相關文章

2023-11-03

郭應護先生是鹿港遏雲齋南管樂團的傑出藝術家,他對南管音樂的熱愛和專業造詣使他成為當地南管文化的重要傳承者。他具有豐富的南管音樂經歷,早在父親的影響下就開始接觸南管音樂,並且在遏雲齋學習南管的過程中得以精進自己的技藝。

2023-11-07

清雅樂府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相關審查基準。他們保存了傳統南管音樂的特質,具有泉州移民文化特色,並繼承了傳統的工尺譜特色,具有特殊性。南管音樂在臺灣有悠久的歷史,與地方文化發展密切相關,具有地方性意義。經過本市傳統藝術審議委員會議審議,清雅樂府被認定為符合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等三項審查基準,因此值得登錄保存。

2023-11-14

雲林縣水林鄉蕃薯厝庄順天宮,創建年代:依據水林鄉蕃薯厝洪氏族譜記載於清康熙七年(西元1668年),係由洪氏祖先(洪月)翁前往大陸福建莆田湄洲朝天閣媽祖廟,恭請大媽(全國僅存的最悠久的湄州站身媽祖)、千里眼及順風耳大將軍來台,在蕃薯厝搭草廟祀奉,因此當時蕃薯厝就以媽祖從朝天閣請來就命名為「朝天宮」。因年久草廟上攀滿蕃薯藤,因此又稱為蕃薯寮媽。根據舉人洪近其先生,(原名洪神助後改為洪近其,其人跛腳但學問好精於刻印屬本庄人)賜贈的「番珠厝庄朝天宮符印」(如下圖),刻治年份為道光二十年(1832年),可知原蕃薯寮媽宮廟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順天宮,而是「朝天宮」。北港媽祖根源也來自於湄洲朝天閣,西元1694年時由樹璧和尚移駕來台供奉,且原來宮廟名稱為天后宮,是之後經過改建後才更名為現今的朝天宮。相傳一日蕃薯寮媽降旨,為了與北港朝天宮區隔,深怕被誤解神尊為北港媽祖之分靈,故希望改名為今日的順天宮。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