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布凡人生

臺南市永康區

布袋戲-王藝明布袋戲團

布袋戲-王藝明布袋戲團

臺南市永康區

造就布凡人生

布袋戲-王藝明布袋戲團

2023-11-03

王藝明布袋戲團是台灣布袋戲界的重要代表,屬於南管派的其中一支戲團。在布袋戲的發展歷程中,不同地區形成了南管、北管和潮調三大派流,而王藝明布袋戲團則深耕於南管派的傳統,為台灣南部地區的布袋戲愛好者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戲劇體驗。團長王藝明是布袋戲大師黃俊雄的弟子,承襲了師傅的技藝與傳統,並將其發揚光大。該團的表演風格獨特,王藝明在演出中扮演所有角色的對白與念白,成為戲中的掛牌主演者,展現了他的演技和才華。不僅如此,王藝明布袋戲團的演出場地也別具特色,他們的戲棚在正面一側開有一個洞口,王藝明常常站在洞內進行口白演出,這種演出方式為觀眾帶來了獨特的視覺和聽覺感受。

布袋戲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等地,所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 明鄭以後隨著漢人移民來臺,布袋戲也隨之傳入,到了清道光、咸豐年間陸續有泉州、漳州、潮州的布袋戲藝人來臺演出或定居傳藝。早期布袋戲劇本以古書、演藝小說等為主,被稱做「古冊戲」,口白較文雅多詩詞,講求動作的細緻性,伴奏音樂以南管音樂、北管音樂為主。 臺灣布袋戲發展至今,面貌大略分成野臺戲、電視布袋戲,野臺戲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和衝擊,依然能夠繼續在廟埕或酬神場面展演;電視布袋戲採用攝影棚技巧加上商業行銷,為布袋戲開創嶄新的發展生機。

相關文章

2023-11-02

陳鳳桂外公自組戲班,父母皆為歌仔戲演員,承襲表演家風,自小在舞台上嶄露頭角。母親將其送入「藝霞歌舞劇團」學習。1984年「藝霞歌劇團」結束後,陳鳳桂帶領藝霞的姊妹們加入餐廳秀及工地秀,見證了台灣經濟榮景的新局面。1985年陳鳳桂陸續參加「台視楊麗花歌劇團」、「中視歌劇團」、「華視葉青歌仔戲團」開始電視歌仔戲的演出。

2023-10-13

二龍競渡,根據考証是由以前當地平埔族(噶瑪蘭人)所遺留的農暇娛樂活動演進而來,而噶瑪蘭人聚居淇武蘭港的考古紀錄,至少有300年以上,在漢人不斷移入的過程中,二龍競渡也加入漢人的傳說和信仰,如屈原給皇帝吃鹽的傳說與龍船公鎮壓水域等,村民依照祖先留下來的歷史故事、道德觀念,口耳相傳,再配合環境生活的需要,演變為一套村人自己的歷史邏輯和風俗習慣。

2023-11-02

黃秀滿是桃園縣客家戲曲界的重要代表人物,具有豐富的演出經驗和優秀的演技。她是客家名伶阿玉旦的女兒,承襲母親的藝術傳統,延續了客家採茶戲、客家大戲的表演風格。她所領導的黃秀滿歌劇團在桃竹苗三縣客家庄區積極演出,曾參加多次戲劇比賽,多次獲得獎項,展現了團隊的優秀表現。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