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硐的名字起源於當地附近一處山洞有大量的猿猴聚居,因此被稱為「猴洞」。在日治時期,由於當地盛產煤礦,當地居民為了求吉利,不希望礦坑裡有水,因此將「猴洞」改為「猴硐」。然而,在民國51年,因為「猴」字被認為不雅,被改為「侯硐」,並將車站名稱改為「侯硐站」。直到民國92年,當地居民提議保留地方文史特色,猴硐的名字才恢復為「猴硐」。
猴硐在台鐵平溪線上,自清代以來就是知名的礦產山城。在礦業盛行時期,猴硐是台灣煤礦最大產區,也是質量最好的礦坑之一。當時的猴硐礦坑年產量曾達674萬公噸,遙遙領先其他礦區。猴硐的礦業技術也相當先進,擁有當時台灣最先進的選煤廠房,以及台灣第一座貨用電梯。此外,猴硐還擁有台灣第一座圓拱造型的運煤橋。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煤礦產量降低,猴硐的煤礦業於1990年代結束。為了保留當地的特色文化,猴硐規劃了猴硐煤礦博物園區,展示礦工的生活和相關文獻和工具。同時,猴硐地區還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例如世界十大保育植物之一的「鐘萼木」就生長在此地,被列為保育類植物。另外,猴硐還以其眾多的貓群而聞名,被CNN評選為世界六大賞貓景點之一。這些貓群也帶動了當地觀光產業的發展,例如推出各式貓咪主題的文創產品,以及貓咪造型的咖啡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