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音樂的演奏和傳承

彰化縣彰化市

梨芳園北管樂團

梨芳園北管樂團

彰化縣彰化市

北管音樂的演奏和傳承

梨芳園北管樂團

2023-11-03

梨芳園北管樂團是彰化縣園派北管曲館中的代表性團體,具有強大的活動性和高水準的演出表現,呈現出高度的藝術性。該團擁有40餘位團員,跨足了老、中、青三代,具有特殊性和廣泛的代表性。梨芳園北管樂團積極與當地廟宇合作,推動北管薪傳,為地方北管文化的傳承貢獻了重要力量,同時也凸顯了其地方性和社區參與性。

在中部地區(如臺中、南投、彰化)的北管曲館中,園派和軒派是兩個主要的派別,其命名多以「軒」、「園」為主,信仰西秦王爺,演唱風格雖然有所不同,但在外在特徵上主要體現在團名上的差異。園派北管曲館以「梨春園」為主要傳承並分流,而梨芳園北管樂團作為園派的代表性團體,持續活躍於地方文化活動中,展現了北管音樂豐富多元的特色。


臺灣漢族主要樂種之一。約在三、四百年前隨閩南移民傳入,同時受到漳州與泉州等地移民所喜好,其中又以漳州住民所在的生活區域,如基隆、宜蘭、彰化等地較為興盛;除了與民間的宗教儀式、地方活動等密切結合外,亦成為當地居民的一項重要娛樂活動。雖然目前仍無法從現有記載中得知北管實際傳入臺灣的確切時間,但北管戲曲唱腔與明清時期的崑腔、皮黃、亂彈等有所關聯,細曲與明清俗曲有關,而牌子乃是出自南北曲曲牌系統的音樂。就部分相關文物中,可得知若干北管館閣的歷史脈絡,像在某些較具歷史的館閣建築中所見到的先輩圖、或是刻畫字跡的樑柱、牌匾等,可發現某些相關人事物的記錄。 北管音樂組織,可分為業餘的子弟館閣與營利的職業團體兩類,均為北管技藝的傳承處所。子弟館閣民間稱「曲館」,多為某某軒或某某園、某某社或某某堂;職業團體則稱為某某班或某某團。其活動形態多樣,除了有藝術性的排場與上棚,亦出現在像是出陣、廟會等民俗活動的場合,或是被運用於各種民間宗教儀式或傳統戲劇的後場。

相關文章

2023-11-14

據傳乾隆13年(西元1748年)十二月初六日,媽祖後裔孫林各,跨海東遷,拓殖斯土。恭請林祖姑天上聖母聖像隨身護佑,並由同宗林謁公請林祖姑天上聖母神像從溪尾仔上岸並奉祀於田中央庄內。光緒5年(西元1879年),被信士請走不還,經田中央三位宗親邀月眉厝、柑仔井、牛埔仔番社口之間宗親,六人組成迎回林祖姑婆小組;爾後更邀請:大竹圍、番社口、牛埔仔、外快官、市仔尾、祖廟仔、下篰仔、中街仔、過溝仔、西庄仔、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北門口、南門口(番社)、坑仔內、田中央一、田中央二、田中央三、中察、柑仔井、草屯月眉厝一、月眉厝二,共聯合廿四庄林氏宗親之力,得以物歸原主。 之後經多年演變為:「中部二十四庄林祖姑天上聖母會」(暱稱 私媽祖會),由二十四庄林姓宗親於清代組成之神明會,所奉祀的媽祖原來屬於私媽祖,無固定會址,憑媽祖聖裁,輪流奉祀,至今已逾二百五十年。

2023-11-06

張日貴將屏東滿州民謠保存下來,這種音樂源於最基層的生活文化,反映了當地人的生活和價值觀。他的工作有助於保護和傳承這種音樂形式,同時開創了鄉鎮區域化音樂特質,使得當地文化得以保存。張日貴的努力使得滿州民謠具有獨特的鄉鎮區域化音樂特質。他的創作和表演豐富了這種音樂風格,並且帶有他自己對於當地人情世故的獨特理解,使得音樂更具情感和生命感。儘管保存者能夠開創音樂特質,但滿州民謠的傳承並不容易。這種音樂形式需要持續的努力和投入,才能確保它不會失去。張日貴的工作有助於提高人們對這種傳統音樂的認識,同時也為後人提供了學習和傳承的機會。

2023-11-15

手紋文化為排灣族傳統民俗,反映部落之家族 族源、身分、地位、階級,圖案的構成代表自己與祖 先的關係與身分認同,排灣族手紋的圖案包括河川、土地、蛇紋、太陽、人形等, 展現與土地的關聯性。排灣手紋是一種身分的符號與階級權利的象徵,以掛勾紋圖案為例,只有傳統領袖可使用 ,代表著傳統地主身分,反映排灣社會階級分明的階序倫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