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戲不能斷老團長盼傳承

新竹縣竹北市

客家大戲─新永光歌劇團第一團

客家大戲─新永光歌劇團第一團

新竹縣竹北市

客家戲不能斷老團長盼傳承

客家大戲─新永光歌劇團第一團

2023-11-02

新永光歌劇團第一團是台灣保存採茶戲曲傳統藝術的重要團體,憑藉近五十年的傳承與經驗,他們成功將客家山歌、棚頭、相褒、俚語等台灣客家表演文化精華融入劇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些劇目不僅僅是一種演出,更是對客家語言文化的珍貴呈現,彰顯了台灣土生土長的劇種之一。他們的劇本、舞台道具等相關資料應當被保存與記錄,以保護這份富有地方特色和流派特色的藝術遺產。

這個團體的價值不僅體現在他們的演出技藝上,更體現在他們對客家文化的傳承和推廣上。這種劇種的保存,不僅僅是對傳統藝術的保護,更是對當地文化傳統的弘揚。透過他們的演出,觀眾能夠窺見台灣豐富多樣的文化底蘊,並且感受到這種古老傳統的魅力。他們的努力使得這門藝術得以延續,為台灣文化的多元發展貢獻了重要的一環。


表演藝術歷史、變遷史 客家大戲為1920年左右,客家三腳採茶戲受時代環境及外來劇種影響下形成之新劇種,民間多稱為「改良戲」、「客家大戲」或「採茶大戲」等。不管是三腳戲或是大戲,它的主要唱腔是【採茶腔】(又稱【平板】),【山歌子】、【雜唸仔】以及其他的小調為次要唱腔,這些唱腔統稱為「九腔十八調」。 1920年至1950年左右,是內臺採茶戲的精華時期。1950年後,由於電視的流行以及民眾娛樂習慣的改變,內臺戲班和四平戲班、亂彈戲班妥協、合作,演起外臺採茶戲,形成「日唱亂彈;夜唱採茶」的現象;也有戲班與賣藥商人合作,賣唱兼賣藥;部分與唱片行合作,錄製採茶歌或客家採茶劇。 大約從1980年開始,臺灣傳統戲曲才再度受到學術界及官方的重視。1996年,鄭榮興首先成立「客家戲曲學苑」,以培養客家戲曲新秀。 2001年,國立臺灣戲專成立客家戲科。2006年,國立臺灣戲專改制為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採茶戲科也升格為客家戲學系。 保存團體或保存者 客家大戲發展歷經落地掃、內臺戲、廣播採茶戲、外臺酬神戲及精緻舞臺戲等不同表演型態,結合亂彈、四平、京劇及歌仔戲等劇種演出方式,保有客家傳統「九腔十八調」之風格韻味及三腳採茶戲之特質,以「平板」為主要唱腔。演出方式文武戲兼備,在文戲內加入武戲段落,讓劇情更能引人入勝。

相關文章

2023-11-14

「殲砲城」的由來,相傳是明鄭、前清時期六堆義勇軍為了保家衛土,嚇阻敵人戰力作準備;或說是五溝水聚落早年因附近平埔族的侵擾,因此村民想出一種燃炮糾眾的預警方式,漸漸演變為今日每年一度,與六堆元宵作福活動結合在一起的「殲砲城」慶祝活動。五溝水傳統殲炮城這個活動是在每年元宵節的時候舉辦。在活動期間,五溝水東柵伯公祠前的馬路會先架設一座單支炮城供民眾丟擲。傳統殲炮城所使用的是塑膠籃製作而成的炮籠。照片中可以看到炮手點燃手中的鞭炮,並將鞭炮往炮籠的洞口瞄準並投擲。如果有人成功攻下炮城,一開始就藏在炮籠底下的字軸就會掉下來,字軸上會寫著吉祥的成語,有著祈福的意涵。

2023-11-13

平埔族曾是台灣大地的主人,「吉貝耍」(ka2 puah4 suah4 ;木棉花之意)的夜祭,可以讓我們再度識大地主人的真實生活。 被認為是西拉雅系蕭壠社現存最大族群的「吉貝耍」,位在東山區東河里,迄今每年農曆九月四日夜晚,仍依傳統舉行「阿立母夜祭」,並於初五中午時分舉行「哮海」,儀式神秘、罕見,與大內區頭社夜祭,同列為台南市境兩大坪埔祭典。過去掛粉鳥笭流傳地區大抵分布於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曾文溪流域下游平原聚落,而隨著時代變遷,僅存八掌溪、急水溪之間下游聚落,也就是嘉義縣義竹鄉、臺南市學甲區、鹽水區、新營區保留此項風俗。

2023-11-13

依據大仙寺沿革,西元1701年,參徹禪師由福建鼓山親奉觀音佛祖(民間對觀音菩薩的稱呼)神尊渡海來台,到處遊歷,後於今日臺南白河區仙草埔結廬供奉,誦經勸化附近善信。西元1747年,參徹禪師之徒弟鶴齡禪師走訪地方紳耆,盼出錢出力創設佛殿,乃建大仙寺。西元1796年,鶴齡禪師之徒弟應祥禪師在枕頭山南腰覓得一靈穴,並自大仙寺分迎觀音佛祖來此供奉,此為碧雲寺之開基。西元1808年,應祥禪師於枕頭山腰鳩工庇材,建立寺宇大殿,此即為現今之碧雲寺。但根據耆老口述,放鴿笭活動於日治時期便已經廣泛流行,甚至到日治末期戰爭開始日本人禁止放鴿笭,因笭聲似空襲警報。 過去掛粉鳥笭流傳地區大抵分布於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曾文溪流域下游平原聚落,而隨著時代變遷,僅存八掌溪、急水溪之間下游聚落,也就是嘉義縣義竹鄉、臺南市學甲區、鹽水區、新營區保留此項風俗。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