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級客家山歌大師

新竹縣新埔鎮

客家山歌說唱─徐木珍

客家山歌說唱─徐木珍

新竹縣新埔鎮

國寶級客家山歌大師

客家山歌說唱─徐木珍

2023-11-02

徐木珍藝師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客家山歌的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並且在文化脈絡下被認定為適當者。他的藝術性、特殊性、地方特色以及對客家山歌的傳承和保存價值受到了肯定。

徐木珍藝師在失明的情況下,依靠自身敏銳的聽覺和對戲曲的熱忱,掌握了鑼鼓、梆子、三弦、月琴、高胡、低胡、鼓等樂器,並能信手捻來各種民間曲調。他擅長創作與即興演唱客家北管與平板,尤其是他的說唱功力备受肯定,多次獲得山歌比賽的獎項,並且長期擔任竹東地區山歌比賽的伴奏樂師。他的藝術貢獻和才華使他被譽為客家山歌國寶級大師。

客家山歌是早期客家民族生活的寫照,展現了民間表演與文學的藝術性。在不同的客家聚落中,山歌發展出獨特的曲調與腔調系統,竹苗地區更是山歌發展的重鎮,呈現出獨特的地方色彩。山歌說唱技藝的職業化,透過藝師自彈自唱輔以口說的表演,對語言、曲調、樂器與即興說唱的掌握能力,使山歌說唱藝師成為客家文化重要傳承與保存者,展現了傳統山歌說唱藝術的特殊性。

傳統表演藝術歷史背景 客家山歌是生活在山野的客家民族即興而作,歌詞合於口頭音韻、順口、易於吟唱,傳唱的內容往往依現場氛圍與對唱者而有所變化,頗具唐宋以來民間七言歌謠的小品性質。 由於山歌的吟唱是以客語及其特有曲調、節奏所組成,內容多為敘說日常生活的歷史與紀錄,用以抒發平日工作的苦樂,或是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情意,因此客家山歌亦成為生活的縮影,反映了客家文學平淡素樸的特質。 隨著現代生活習慣的改變,由日常工作溝通、吟唱衍生的客家山歌,逐漸成為一套具有固定曲調、唱法、句法與字數平仄的系統化說唱表演藝術形式,基本表演方式以唱為主,也有竹板、鼓、二胡等簡單的樂器伴奏,其形式大多是藝師以坐唱方式自彈自唱,竹苗地區所用曲調多為「老山歌」、「平板」和「山歌子」等,由於山歌為韻文體發展而來,有時不容易詳盡敘述故事之內容,因此為了實際需要加入了「說」的部分,形成今日客家山歌說唱融合了說唱、演奏合一的藝術表演形式。

相關文章

2023-11-14

鹿耳門聖母廟迎春牛約自1980年代前後創設,久而成俗,成為土城仔地區歲時極具特色習俗。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迎春牛與在地庄頭、學校結合為一,從傳統出發,再回溯到現代與民眾互動,自有全民歡慶之效。為在地元宵節重要活動之一,符合土城仔的生活樣貌。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

2023-10-13

歲次乙酉年(民國34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後,瘟疫四起,民不聊生,又逢三期末劫,況西方風氣與物質漸漸趁虛入侵,誘惑人心,瑤池金母觀滾滾紅塵火宅,墜之甚易,出之甚難,若無慧力何能解脫輪迴之苦!乃於歲次戊子年(民國37年)農曆六月初三日普渡勝會,瑤池金母大發慈悲,救苦救難,在仙佛神聖諸高真護衛之下;聖駕下凡,發祥於花蓮市郊田浦荒野丘地的一間小茅屋中,廣收50位契子女,大顯母道,曉諭世人,造德修身,遵言向善,奉道而行,持戒以修,勤積公德,以化除劫難,共登瑤池仙境,風範光照人間。 註:以上文字參自「花蓮聖地慈惠堂總堂簡介」

2023-11-02

張遠榮先生是台灣醒獅藝術的傑出代表,他的造詣深厚,師承兩廣獅藝名師李輝、杜海等,並廣泛吸收多方經驗。他不僅精通長獅舞、獅鼓等各項技藝,還在獅頭製作上展現出嫻熟的技巧,基本功扎實,舞獅步法紮實,能夠將古今的獅藝精髓融入表演,呈現出高度的藝術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