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傳統習俗

屏東縣萬巒鄉

萬巒五溝水殲炮城

萬巒五溝水殲炮城

屏東縣萬巒鄉

百年傳統習俗

萬巒五溝水殲炮城

2023-11-14

「殲砲城」的由來,相傳是明鄭、前清時期六堆義勇軍為了保家衛土,嚇阻敵人戰力作準備;或說是五溝水聚落早年因附近平埔族的侵擾,因此村民想出一種燃炮糾眾的預警方式,漸漸演變為今日每年一度,與六堆元宵作福活動結合在一起的「殲砲城」慶祝活動。

五溝水傳統殲炮城這個活動是在每年元宵節的時候舉辦。在活動期間,五溝水東柵伯公祠前的馬路會先架設一座單支炮城供民眾丟擲。傳統殲炮城所使用的是塑膠籃製作而成的炮籠。照片中可以看到炮手點燃手中的鞭炮,並將鞭炮往炮籠的洞口瞄準並投擲。如果有人成功攻下炮城,一開始就藏在炮籠底下的字軸就會掉下來,字軸上會寫著吉祥的成語,有著祈福的意涵。

相關文章

2023-11-07

Pana’wagi為苗栗泰雅族汶水群大坪部落傳統歌謠,完整保存該族群將消失的吟唱藝術,吟唱者藉以傳達內心情思、彼此意見,甚至對於傳統祭儀文化內涵的呈現。歌謠內容豐富,具體表現部落特殊文化,且歌謠形式與隱喻的內涵兼具地方色彩及特殊性,特別是即興對唱形式,具文化資產登錄價值。

2023-11-13

瓊林係以「蔡氏」為主的單姓聚落,開發歷史甚早,可上溯至宋代。藉由宗親血緣的凝聚,形成極強烈的聚落內聚力,象徵血緣宗親連結的宗祠建築,其中「七座八祠」──分別為蔡氏家廟、六世竹溪宗祠、六世樂圃宗祠暨十世廷輔宗祠、六世樂圃二夫人宗祠、十世柏崖宗祠、十一世榮生宗祠、十六世藩伯宗祠,皆名列國定古蹟之列。阿美族標示地名常以植物名稱、事件、人名或事物來命名。因此將這裡叫(砝貢)Fakong,日治時期以音譯稱貓公社,後來改名為豐濱村。 貓公部落在台灣地圖上東側海岸中心點,北距花蓮市50公里,西距花蓮縱谷的光復19公里,東臨太平洋,西依海岸山脈,兩條河匯合部落區域後向東入海。

2023-11-13

明末清初,自福建遷徙來台之李、陳、謝、劉姓人氏定居在松柏嶺,並奉祀隨身攜帶的武當山北極玄天上帝香火,後因族人遷徙他處,香火遺留住宅之中,附近居民延續祭祀,之後自寮中請出,遂捐資改建小祠奉祀。地方傳言,約在乾隆10年(1745)時,北極玄天上帝化身白鬚老翁,至鹿港某雕塑店訂塑玄天上帝神像(即現奉祀之大上帝、二上帝、三上帝神像)並指定型態寸法。後通知松柏坑人士迎回祭祀,在眾人商議之下,擴建為廟宇,並按乩童指示,命名為「受天宮」。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