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溪畔飲水思源

臺南市學甲區

學甲上白礁

學甲上白礁

臺南市學甲區

將軍溪畔飲水思源

學甲上白礁

2023-11-14

「上白礁」係「前往白礁鄉謁祖」之意。據考證,學甲上白礁源於清領時期,學甲地區鄉民經常於保生大帝神誕日前的農曆3月11日返回原鄉福建泉州白礁慈濟宮謁祖;日治時期後由於臺灣、中國民間往來受限,遂逐漸改於當年登陸之處(將軍溪畔)舉行隔海謁祖祭典。初期受限於人力、物力,並非年年舉辦,約於20世紀中葉固定為每年舉辦。

學甲上白礁由「學甲十三庄」信眾共同參與,平常年之一日香路僅遶境學甲、中洲兩大庄;為求十三庄之和諧與向心力,遂衍生遶巡十三庄的三日香路,即「學甲刈香」(簡稱為學甲香)。早期刈香為不定期舉行,1988年後漸漸形成四年一科,固定於子、辰、申年舉行。

學甲上白礁為大臺南重要香科之一,其每年舉行的遙祭祖廟與中華民族列祖列宗儀式,是泉州移民的歷史見證,亦是民間文化溯源不忘本、飲水思源之具體體現,具有重大意義及高度文化代表性。學甲上白礁儀程複雜多元並富含在地文化特色,有儀式性的宮內祭典、白礁亭謁祖祭典;有傳統出香及入廟儀式的法師接香、將軍溪畔「大道公埔」的請水請火請香、廟埕過火淨穢等等儀式;刈香繞巡十三庄並有過堡之俗,香陣中穿插自組藝閣、文武陣頭,更有報馬牛、報兵、蜈蚣陣、道士淨案等開路者,表現形式與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樣貌。學甲上白礁歷經清領、日治及戰後等時期,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下,十三庄的泉州移民後代與慈濟宮信徒,仍持續共同舉辦及參與每年的上白礁及四年一科的學甲刈香。形成學甲地區歲時祭儀重要環節,不僅是外出移民回鄉團聚的節日,也是十三庄聯盟表達團結互助的重要場域,充分展現深厚的文化生命力。

相關文章

2023-11-21

每年農曆十月十七日迎請汐止忠順廟尪公(保儀大夫)二祖聖駕巡視番仔園、三抱竹等地賜福,恭設紅壇為庄民祭祀之場所,稱之為「年例」。

2023-11-07

吉勝堂八家將成立於民國38年,由地方信徒自發性組成。儘管曾經面臨青黃不接、幾乎停頓的困境,但在地方人士的積極維持下,團隊仍持續運作並定期練習,參與地嶽殿及其他交陪廟的各項活動。這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即「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的要求。吉勝堂的傳承技藝來自於臺南的林木師傅,他同時也是三五甲鎮山宮吉興堂八家將和西港慶安宮吉善堂八家將的導師,因此,吉勝堂、吉興堂和吉善堂這三家將館被視為兄弟館。早期,地嶽殿的家將曾經支援兄弟館參與地方盛事「西港香」,這體現了兩者之間深厚的情誼和師徒間的淵源。這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即「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

2023-11-10

端午節,台灣俗稱為「五日節」,是民間三大民俗節慶之一。端午節的起源甚早,漢代之後又結合悼念三閭大夫屈原的傳說,造成端午節是在紀念屈原的謬誤。其實,端午節可能是源自古代驅除瘟疫的習俗,或起源於龍圖騰的祭祀,與屈原投河之事並無直接關聯。台灣人的端午節按民間流傳習俗而言,端午節的各項習俗多與驅瘟除疫有關,而五月又是夏季之首,台灣俗諺有「未吃五日節粽,破裘不敢放」之說,意味端午之前氣候炎寒不定氣溫多變,直到度過端午節才算正式進入夏季,被子棉襖也才能收起來存放。夏季天氣炎熱蚊吶孳生,瘟疫疾病易於流傳,因此民間就以插菖蒲艾草、掛香包、喝午時水等各種儀式,來達到袂瘟辟疾的目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