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4年(清康熙23年)漢人移民受到渡臺禁令影響,形成「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現象,而有許多俗稱「羅漢腳」的單身男性遊民。當時臺灣瘴厲瘟疫嚴重、械鬥民變頻繁,這些羅漢腳過世後經常無人祭祀,淪為無祀孤魂,善心人士乃於中元普度加以祭祀。 在臺灣民間信仰觀念裡,認為每年農曆7月鬼門開,讓孤魂野鬼得以重返人間接受普度。農曆7月15日是地官大帝聖誕,民間信仰認為地官大帝具有「赦罪」能力,因此在此時透過普度,能使地官大帝赦度眾生。普度除了能協助孤魂野鬼或祖先獲得赦度,同時也能讓自己在陽世間獲得較好的生活,藉此達到境安人和、冥陽兩利。
早期許多聚落內的庄頭,於每年農曆7月1日開始,會由一個個的庄頭輪流普度,形成相當特殊的普度文化。嘉義早期的聚落有整個月輪普的現象。但受到日治時期與二戰後國民政府雙重社會文化控制影響,普度日期逐漸統一,輪普現象就逐漸消失。有些地方普度改在中元節當日,有些則與其他聚落、地方宮廟合併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