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炷香走九華山地藏庵

嘉義市東區

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

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

嘉義市東區

用一炷香走九華山地藏庵

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

2023-11-14

地藏庵源於明末安徽九華山的信眾追隨鄭成功,護持九華山地藏王菩薩金身渡海來臺,當時未有固定供奉神像場所。清康熙中葉,信士擇定於現址供奉。1716年(康熙55年),由北路營守備游崇功募資正式建「邑厲壇」,供奉地藏王菩薩 。1717年(康熙56年),游崇功再擴建北側廟殿,增設佛堂奉祀地藏王菩薩,為今北嶽殿地藏王廟。1740年(乾隆5年),知縣李倓修建,擴大北側房舍,並應允提供當時內地居民客逝者之棺槥在此寄頓與舉行殯葬儀式,對安定生民發揮甚大功能。日治時期1895年(明治28年),合併邑厲壇與佛堂為「嘉邑九華山北嶽殿地藏王廟」。1938年(昭和13年),嘉義市尹 川添修平執行眾神歸天政策,僅留嘉義市境內城隍廟為道廟、聖神宮為儒廟、地藏庵為佛堂,全市各寺廟的佛像集中於地藏庵奉祀。1945年後,各街庄的地方人士紛紛前往三間廟宇將遭沒收的神像請回原供俸廟宇重啟香火,各廟宇紛紛創立爐主會辦理祭典。北嶽殿地藏庵於1946年10月設立總爐會。自1946年10月起設第一屆總爐主。1970年1月13日成立「九華山北嶽殿地藏庵管理委員會」。1992年1月14日成立財團法人。1978年起設安座爐主,及開光爐主、啟建爐主各1人。

嘉義市從普度完後的農曆8月1日,一直輪流辦到農曆10月15日,擲頭家爐主成為嘉義人常見的現象。九華山北嶽殿地藏庵的過爐儀式從1945年後開始,因為信仰圈臨近於嘉義市街內,當時送爐儀式皆以徒步恭請至各部爐會爐主、副爐主宅。1945年後各附屬團體相繼成立,大鼓團使用鐵牛車載運大鼓與職司樂器人員,其餘皆為徒步進行。約為1990年間,臺灣經濟起飛,道路交通運輸進步,參與跋爐主的人數日益增加,距離可遠至嘉義縣民雄鄉與水上鄉等地,因而才出現大卡車的載運。 地藏庵在跋爐活動興盛時期有將近30座的爐流傳於信徒間,目前剩存11座。這11座包含總爐會(5爐);駕前轎班會(2爐);駕前音樂會(1爐);駕前義集樂大鼓團(1爐);駕前將爺會(2爐)。早期神明會還包含同業公會,例如東市場福興陞、後興陞、西市場和義陞和果菜市場文華會等,都有到北嶽殿辦爐主會的紀錄。 「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對嘉義市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動,地藏庵過爐科儀至今變化不大,但因時代的變遷,過爐活動參與人數逐漸下降。

相關文章

2023-11-06

許坤仲是北排灣(Raval)族人,他所屬的家族是Pavaval jung(巴瓦瓦隆),是一個世襲的工藝家族。這個家族的先輩們都精通雕刻、打鐵、建築等精緻手藝。許坤仲從小就開始傳承父親(Vaiki)的打鐵、禮刀和排灣笛等製作技藝。他的製作技藝尤其在口笛和鼻笛方面表現得非常精湛。他常常在笛身上雕刻各種紋飾,包括陶壺紋、人頭紋、百步蛇紋、連杯紋,以及狀似蛇身鱗片的菱形紋等。這些雕刻非常精巧細緻,使得他的作品在音樂性傳承的同時,也具有了視覺藝術的表現。這成為了許坤仲筆下鼻笛最獨特的特色之一。

2023-09-18

泰雅音樂文化的呈現,平時呈現在一切生活的活動中,特別是在「歡樂之日」。「歡樂之日」在泰雅語稱之(sinqasan na ryax),「sinqasan」(歡樂日)是「pqas」(喜樂)之衍生詞,「pqas」(喜樂)是一個詞幹。「sinqasan」(歡樂日)會呈現「qwas na kinb 張協成石廠位於大稻埕北段,靠近淡水河畔的碼頭區。1937年,石匠師張木成在此地建立了自己的店宅,而這座建築的完成時間也恰好與他的出生年份相同。如今,這座店宅已經沒有人居住,但仍是私人所有的財產。

2023-11-02

田屋北管八音團具有極為珍貴的傳統技藝和曲譜,並且有著悠久的歷史,持續進行傳承和教學工作。他們在客家八音藝術和保存方面展現出色的代表性。基於這些事實,田屋北管八音團符合登錄的基準。他們熟知、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的知識、技藝和文化表現形式,並具備傳習能力和意願。在當地文化脈絡下,他們被認定為適當的登錄對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