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舉行河的子民文化傳承

高雄市那瑪夏區

卡那卡那富族Pasika’arai(河祭)

卡那卡那富族Pasika’arai(河祭)

高雄市那瑪夏區

神秘舉行河的子民文化傳承

卡那卡那富族Pasika’arai(河祭)

2023-11-14

據耆老口述,楠梓仙溪古時名稱叫做那瑪夏,此名稱的由來,是卡那卡那富族早期先人,為紀念一名叫做那瑪夏的男子,他為了拯救族人生命而犧牲了自己性命,相傳有天那瑪夏一如往常至現今通稱楠梓仙溪流域魚獵,但他發現溪水銳減直覺不尋常,於是往上游一探究竟,眼前的景象讓他大吃一驚,巨大的鱸鰻堵住了河道,形成了巨大堰塞湖,對下游部落造成極大的安危,於是那瑪夏奮勇與巨鱸鰻拚搏,無奈不敵負傷回部落高知族人此事,沒多久即死去,族人則與山豬聯手將巨鱸鰻擊敗,部落得以回復安全。

上則傳說,透露了卡那卡那富族人自古迄今,與傳統領域內的河流關係緊密,卡那卡那富族河祭至少可追溯至三百年前以上,當時的卡那卡那富族為求生存被迫從台南玉井、楠西、南化等丘陵地區 (西來說)遷徙至現今高雄那瑪夏區行政區域,初乍時全無任何族群在此居住活動,族人們於是選擇在此委身立命,不久即發覺那瑪夏溪(即今楠梓仙溪或旗山溪上游稱呼)及其各支流蘊藏著豐富的魚蝦河鮮,提供族人常年不虞匱乏的食物來源,讓在歷經數次顛沛流離,造成卡那卡那富族人口數銳減的困境下,又看到轉機曙光。 因此楠梓仙溪兩側流域成為族人重要的活動獵食區域,族人在此捕獲充足的魚蝦食物,人丁也漸漸成長興旺,如此美好的創造及對溪流養育族人的恩澤,卡那卡那富族人遂以感恩的心真誠祭祀,並祈求天神與河神保佑族人年年豐收平安,河祭祭典常態進而孕育衍生,儀式過程中傳遞人們必須保有謙虛敬畏的態度面對山川;在生活中更要時時珍惜萬物來守護山川,如此配稱的言行才能蒙福豐賜食物來源。

相關文章

2023-11-14

新豐地區 (原台灣縣境)早年即有各庄陳姓宗親同組「聖王會」,共奉歸仁大學潁川家廟南院敦脩堂唐忠順王為「老聖祖」,於每年農曆2月15日由上年度得筊庄頭負責酬宴「祖佛酒」,宴後再擲筊擇新爐主,得筊庄頭再於次月擇日前往迎回供奉一年。歸仁潁川家廟以忠順聖王為信仰對象,一般皆稱陳聖祖,係唐朝太子太傅陳邕,原籍京兆府萬年縣,唐神龍初進士,開元時被謫入閩,建漳州南院,諡贈忠順王。潁川家廟設有「敦脩堂忠順聖王會」,會員係由鄰近陳姓宗親庄頭所組成,具有「祀神兼祭祖」雙重意涵的神明會組織,且「會員」為庄頭組成,分布範圍相當廣,廣布於今台南市永康、仁德、歸仁、新化、關廟、龍崎、東區、安南區等地,約為原臺灣縣境域,會員分布最廣時計46庄頭,是一極為龐大且歷史久遠的老神明會組織。

2023-11-13

金鑾宮主祀媽祖,最初在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設壇於境內社尾處,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時遷建現址,後經道光六年(1826年)、1928年、1957年、1978年、1981年的幾次重新修建及增建,成為今日所見堂皇廟宇,祭祀範圍為舊下茄萣庄,即今茄萣區嘉定、保定、大定、光定、吉定五村。

2023-11-08

鼓吹樂出現甚早,在〈中國音樂辭典〉一書中,認為鼓吹樂最初的使用,和漢代初年班壹所帶領的游獵隊伍,以及西北民族生活有關,歷代經典〈禮記〉、〈漢書〉、乃至宎代郭茂倩著〈樂府詩集〉等,亦有鼓吹樂始的紀錄。鼓吹樂除了用於國家儀式、宮廷音樂、樂府制度,也盛行於民間,孫敏〈中原鼓吹樂的歷史嬗變〉、薛藝兵〈民間欠打的樂種類型與人文背景〉、劉勇〈從文化學角度看中國婚喪禯儀中嗩吶音樂的生成背景〉與〈中國嗩吶音樂的文化審視〉等書中,多強調鼓吹樂與民間社會的關聯,廣泛運用於婚喪禮儀等生命禮俗,風格與體裁上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徵,成多元發展。 在台灣,鼓吹樂包含鑼鼓及嗩吶,惟在閩南語並無使用嗩吶這一詞彙,直接稱嗩吶為「鼓吹」,或簡稱「吹」(下文即用鼓吹意指嗩吶),廣泛運用於廟會迎神、戲曲、道士科儀當中,是重要的民俗樂器。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