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頌千里眼、順風耳

雲林縣北港鎮

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

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

雲林縣北港鎮

傳頌千里眼、順風耳

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

2023-11-14

千里眼與順風耳,正式稱呼為金精將軍、水精將軍,和稱金水將軍或是千順將軍,部分地區也會以「千耳眼」稱呼,北港地區會稱為「千耳眼爺公(chheng- ni- gan- ia-kong )」,是媽祖身旁最為著名之部將。千里眼,顧名思義能觀察千里之外的事物;順風耳則能聽聞來自八方的細微聲響。媽祖以千順二將為護衛,其典故最早應出現於《天妃顯聖錄》〈降伏二神〉之章節所描述,描述盤據於山中做歲的金精和水精受媽祖收服而成為護衛媽祖之神。在台灣各地的媽祖廟,千順將軍是必定與媽祖一同奉祀的神明,不可或缺,各地有有多組千順將軍神將,隨媽祖繞境出陣,以壯大隊伍聲勢。

北港朝天宮的千順將軍信仰,除了與媽祖信仰同時存在之外,也因清代所流傳的助戰傳說使信仰特別穩固。根據光緒20年(西元1894)戴潮春事件,戴軍攻打笨港,笨港居民於正月十五日至朝天宮祈求媽祖神示,媽祖蕎擔飛起指示信徒製作兩面黑旗,書寫金精、水精大將軍字樣,豎立於朝天宮廟口,結果戴軍看見天兵天將之幻影,不敢攻擊,後笨港居民每次參戰接取此兩面旗子作為先鋒,每戰皆捷。便視為是媽祖與將軍顯靈助戰的神蹟。 北港朝天宮組織千順將軍餐與繞境的歷史已不太可考,推估應從清末開始發展,至日治時期組織化。

目前最早的影像紀錄為明治43年(西元1900年)至大正12年(西元1923年)之間所拍攝的老照片(相片中頓超和尚於西元1900年起擔任朝天宮住持,西元1923圓寂),以及現存北港朝天宮繞境路關行列表中所記載的第29神將,可顯示日治初期即有千順將軍神將的存在。而根據口述歷史,昭和2年(西元1927年)12位先賢成立「千耳眼爺公會」讓裝扮千順將軍神將的團體正式組織化。另有昭和5年(西元1930年)《臺南新報》記載,北港街組織莊儀團,為現存最早的文獻記載。 至民國82年(西元1993年)向雲林縣政府申請成為法人團體,命名為「雲林縣莊儀團協會」,是臺灣最早向省政府登記立案的宮廟附屬社團,目前會員人數兩百多人,是相當具規模與組織化的神明會。

相關文章

2023-11-03

張栢仲其外祖父江吉四(1877-1928)為「台南市南聲社」創社館先生,父親則係江吉四之嫡傳弟子,有南聲社三傑美名其一的張古樹(古樹先),二人皆為當時南管界不可多得之人才。 張栢仲18歲起隨父親張古樹學習南管,其天資聰穎,年輕時即熟識諸多指套、大譜、散曲(含現今極少演唱的七撩曲、過枝曲)且為「坐遍五張金交椅」之全才,精於琵琶、洞簫、三絃等樂器。 張栢仲昔日金聲社成立之時即協教於父親左右,在父親逝世後接續扶持金聲社,至該社停止活動為止;2006年南聲社館張鴻明退休後,張栢仲接任館先生至今。

2023-11-14

據耆老口述,楠梓仙溪古時名稱叫做那瑪夏,此名稱的由來,是卡那卡那富族早期先人,為紀念一名叫做那瑪夏的男子,他為了拯救族人生命而犧牲了自己性命,相傳有天那瑪夏一如往常至現今通稱楠梓仙溪流域魚獵,但他發現溪水銳減直覺不尋常,於是往上游一探究竟,眼前的景象讓他大吃一驚,巨大的鱸鰻堵住了河道,形成了巨大堰塞湖,對下游部落造成極大的安危,於是那瑪夏奮勇與巨鱸鰻拚搏,無奈不敵負傷回部落高知族人此事,沒多久即死去,族人則與山豬聯手將巨鱸鰻擊敗,部落得以回復安全。

2023-11-13

蘇厝地區原本以長興宮為庄廟,時有庄南「社尾角」郭姓庄人私祀李、池、吳、朱、范等五府千歲,為求千秋香火,乃獻給長興宮合祀,當初約定「12行瘟王」是「天王」,應鎮守在內殿,五府千歲因屬「地王」,得在殿外,1965年前後有人暗將五府千歲請入內殿,後為長興宮蘇、王兩姓發現,大為不悅,乃將五府千歲「搬」到廚房,「社尾角」信眾大怒,遂請至廟南「王爺地」,向地主張富借用6坪農地另築「竹籠仔廟」奉祀,並依神示「三姓十八甲,五聖建大廟」之預言,開始積極籌建神廟,但直至1993年始建造完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