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炮」也叫「烽炮」,鹽水人呼作「放蜂仔炮」或簡稱為「放蜂仔」,較正式的稱呼是「蹌蜂炮」(cong5 phang1 phau3),意指蜂炮射出如同群蜂出巢一樣。其由來傳說頗多,大致有「反清復明」、「戲鬥煙火」、「歡迎嘉慶」和「驅除瘟疫」等4種說法,除了「歡迎嘉慶說」是純屬趣味之外,其餘3說皆頗有參考意義,其中「驅除瘟疫說」,應是蜂炮起源之說的骨架,如果放至同治光緒年間長達25年的霍亂史實來看,這個由來之說,這樣敘述似較合理:光緒11年(1885),流行25年的霍亂瘟疫,已至人消戶遷、市景蕭條的地步,鹽水商紳善信乃決議迎請關聖帝君神轎出巡遶境祈安保境,由關聖帝君飛昇日的元月13至15日,一連3天,所到之處煙火鞭炮齊放,經硫磺硝煙如此的全城「洗禮」之後,瘟苗疫毐乃被驅除,鹽水得以安寧,而鹽水人則歸功於關帝爺的大顯神威;嗣後,為感念神恩,遂在每年元宵節舉行關帝爺遶境,沿例燃放煙火鞭炮迎駕助興,一直流傳至今。
「放蜂仔炮」由武廟所主導。康熙54年(1715),台澎兵備道梁文科首倡興建「武廟」(關帝廟)奉祀,乾嘉以降續由官商或善信修築過6次,其中以嘉慶8年(1803)的改建較具歷史意義,奠定以後的廟規,後來更成為鹽水地區的公廟,執掌關帝爺遶境之事。 形成今天鹽水蜂炮面貌的「放蜂仔」歷史,大抵僅在70年間而已,早期「關帝爺遶境」時,放的都是一般性的鞭炮(連珠炮)和煙火,1936年以後,始發展出較為花俏的爆竹,戰後出現蜂炮煙火,1980年以後出現「炮城」,1984年蜂炮巢開始造形化,此時的沖天炮,也做了空前但卻「要命」的改革,由紙質彈頭換裝成塑膠彈頭,變成一種會爆炸的危險沖天炮,一般稱它為「硬蜂仔」,是連年造成不幸事件的罪魁禍首;到了2000年,超大型蜂炮巢陸續出現,2007年更有「王船炮城」、「茶壺炮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