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大三太子遷移活動

臺南市新營區、鹽水區、學甲區

新營鹽水學甲放粉鳥(紅腳)笭

新營鹽水學甲放粉鳥(紅腳)笭

臺南市新營區、鹽水區、學甲區

全世界最大三太子遷移活動

新營鹽水學甲放粉鳥(紅腳)笭

2023-11-13

本地起源說有3說;一是學甲頂洲說法,從農閒發展而成的競技活動,二是學甲宅仔港發源說,日治大正初年宅仔港人訓養野鴿,發展而成。第三則是海線聚落人民喜歡養鴿子,卻因鴿子會受到老鷹圍捕,而掛上鴿笭嚇阻老鷹。 但根據耆老口述,放鴿笭活動於日治時期便已經廣泛流行,甚至到日治末期戰爭開始日本人禁止放鴿笭,因笭聲似空襲警報。 過去掛粉鳥笭流傳地區大抵分布於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曾文溪流域下游平原聚落,而隨著時代變遷,僅存八掌溪、急水溪之間下游聚落,也就是嘉義縣義竹鄉、臺南市學甲區、鹽水區、新營區保留此項風俗。

嘉南平原上流行之鴿笭類型至少有3類,且都源自於一種名為「哨子笭」,為自娛之用,後為競技發展出不同樣式之鴿笭。 現今通用流行的為「短笭」,流傳新營、鹽水、學甲、義竹等區;目前比賽最長的鴿笭為1尺4分,重量約在2兩7,以「白樹仔12」做為笭蓋的素材,過去笭管以竹材為主,現今則改用檜木片。 另外則有「長笭」,因笭長而得名,長度從100公分到180幾公分皆有,重量則在半兩到9兩也稱「長龍」、「扁擔笭」、「長管笭」、「竹管仔笭」,流傳於將軍溪沿畔之鹽分地帶,如佳里區、將軍區、七股區等聚落,後因建築物密集、電線太多,不適合施放長笭。目前頂廍、頂山仔腳、大潭等聚落嘗試重新恢復此風俗。 另有一類鴿笭稱「盤仔笭」,亦稱「紅龜仔笭」,笭蓋為草笠型,過去流傳於曾文溪沿岸的西港、下營、安定等地區,現以無人使用。

相關文章

2023-11-14

鳳邑舊城城隍出巡最早在日大正7年(1918)即有相關紀錄。出巡繞境活動,彰顯鳳邑舊城城隍廟的傳統信仰,與興隆內外里十三角落相互連結的地方性,鳳邑舊城城隍廟管理委員會即由這十三角落公廟共同等組。城隍出巡前的開營、接旨,香陣中的路關牌交接、長老坐三輪車、自問心大算盤、軟身城隍、點心旗(梓官區茄坑)及庄頭自組陣頭(宋江獅、十二婆姐陣)等等,具在地特色。民俗活動與地方人民生活緊密結合,目前居民仍持續進行,互動參與度極高。

2023-10-13

根據地方耆老的傳述,百年前古早的葛瑪蘭城,有一位名叫「貓仔枝」的賣麵龜小販,因終年身體欠安,逐至城隍廟請示城隍爺,經神明指示-於中元普渡前日,貓仔枝需組織一隊吹鼓陣,繞境宜蘭城的東、南、西、北四方,而後貓仔枝逐不藥而癒。

2023-11-13

祭祀太陽為自然崇拜之一環,古籍《拾遺記》載「炎帝神農築圓丘以祀朝日」,顯示太陽祭祀歷史之久。唐代設置 2 月 1 日為中和節,並被視為太陽星君的誕辰,另有以農曆11月19日作為太陽星君之誕辰。 太陽公信仰散見於臺灣,以臺南、高雄最密集,而以九豬十六羊之供品的太陽公祭祀目前則集中於臺南府城;九,為陽數之極,音與閩南語「救、久」相仿,而「豬」係與明朝國姓「朱」同音,「羊」與「陽」同音,象徵國君,而十六羊則代表明朝16位皇帝。這三元素之太陽公信仰主流說法,以照此脈絡延續至今,成為我們所見之面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