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宮元宵遶境萬名信眾排隊鑽轎腳

嘉義縣新港鄉

新港奉天宮天上聖母元宵遶境

新港奉天宮天上聖母元宵遶境

嘉義縣新港鄉

奉天宮元宵遶境萬名信眾排隊鑽轎腳

新港奉天宮天上聖母元宵遶境

2023-11-13

新港原名「麻園寮」,於清乾隆年間為遍植麻園之地,但要說新港的原始全名應稱為「笨新南港」,其後略稱為「新南港」,爾後更加簡化為「新港」,日治時期因稱新港的地方太多,所以就把港的水字旁去除稱為「新巷庄」,直到二戰後又恢復原名「新港」,所以由新港的地名的演變來看,「新港」與「笨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新港在歷史、文物、居民來源而言,是笨港的化身,是因為居民受天災人禍後,漳籍居民集體遷移的地點,可視為笨港的延長聚落。 
1621年船戶劉定國自湄洲天妃廟恭請媽祖祖聖像隨船護佑來臺,安全橫渡險惡的「黑水溝」(即台灣海峽),途經笨港,媽祖顯聖指示:永駐此地。從此笨港居民輪流奉祀,稱之為「船仔媽」。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笨港居民於笨港溪南方鳩資建廟,稱之為「天后宮」。乾隆年間,笨港溪水改道,將笨港街市一分為二,北方稱之為笨北港,南岸則稱笨南港。 據《諸羅縣志》記載,笨港在當時已經是台灣最繁榮的街市之一,而笨港天后宮則是台灣香火鼎盛的媽祖廟。直到嘉慶年間,笨港溪幾度氾濫成災,湮沒笨港街市,笨港天后宮岌岌不保,當時住持僧景端師父,護持廟中神像、文物遷移到地勢較高的「麻園寮」(即現今新港),而笨南港就在天災、人禍之下漸次沒落。 
 
當時自笨南港遷移而來的居民,多數是殷富世家,因此不僅帶來笨港財富、文物,更本著飲水思源的觀念,將麻園寮改稱為「笨新南港」,並擇定於「白鶴穴」上建廟,重立笨港人的精神中心——笨港媽祖廟。此地為當時何姓人家所有,何姓先人慨然捐地建廟,歷經十二年,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新廟峻工落成,由當時水師提督將軍王得祿奏請皇帝,御賜宮名:奉天宮。從此,笨港媽祖的香火得以在新港地區綿延不絕,現今已成為台灣媽祖的信仰中心之一。 
 
一年當中,開臺媽祖正尊神像,都供奉在廟裡,而只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場合才會被迎請出來,如:正月十五元宵繞境,或四年一度的十八庄繞境活動時,神像坐於精美雕刻的神轎中遊行街面四村,以車巡或步行的方式繞行雲嘉兩縣66庄活動,當信仰圈中有村廟神明生日或謝平安時,會來奉天宮請媽祖到村廟中做客,此時都有其他的分身代替,神像大都奉祀於村廟中的正殿神房內的位置,表示其地為的崇高。還有就是新港街面上的四村的村民,家中有婚禮或新居落成時都會迎請媽祖至家中數日,神像供奉於臨時的神壇之上,並坐於中央的位置,表示由祂主持整個儀式。 
 
每當媽祖出巡繞境時,正月十五日當天,上午神轎已由各媽祖會的會員們扛進廟裡整飾,準備下午一點的繞境活動。這時新港街面四村的各廟宇和神壇,也都在準備和媽祖一起出巡繞境之事,對新港人來說一年一度的元宵繞境意義是很重大的,這樣的活動由古笨港時期流傳至今將近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相關文章

2023-11-07

 朱南星,布袋戲資深後場藝師,民國二十三年生於南投。朱南星自十二歲起開始接觸學習北管子弟曲,師事徐火爐,自此之後,一路擔任布袋戲、歌仔戲等傳統戲劇後場鼓佬超過七十年。近年多以傳習工作為主,雖年事已高仍積極指導藝生,傳授後場技藝。

2023-11-02

賴義發先生擁有近八十年的八音演奏經驗,精通各種八音樂器,並在各地進行演出。他的師承和技藝反映了客家八音的知識和文化脈絡,具有代表性。賴義發先生不僅擁有豐富的八音演奏經驗,還有傳承客家八音的能力和意願。他的學習過程中曾向多位老師學習,表現出對於傳統藝術的熱愛和傳承的決心。賴義發先生的學習和表演活動都發生在客家文化的脈絡下,他的演奏活動貢獻了客家八音藝術的保存和傳承。

2023-11-14

濃溪畔右堆地區新威客家聚落本有清明後祭拜義塚習俗,而當1923年建新威勸善堂後,居民將敬義塚、送字紙灰兩習俗結合,並擇新威聖君廟張君聖者聖誕時舉辦,祭典內容包括:送字紙灰、祭河江、祭聖大典和祭義塚,保存客家傳統信仰,傳承新民庄古昔生活,日治時期雖一度中斷,但二戰後重新恢復,已成為新民庄固定歲時祭儀,具傳統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