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年間有一窯工楊謙自笨港到縣城來應募工事,工作完成之後,求自笨港媽祖佑身的香火袋放置於工寮內未帶走而產生神蹟,肇成南瑤宮建廟之緣由,隨著南瑤宮媽祖香火的興旺,宗教活動亦熱絡起來,進香活動為主要型式,據《彰化縣志》記載:「歲往笨港進香,男女塞道,屢著靈驗。」 。 南瑤宮何時開始前往笨港進香的起源年代不詳,目前可朔至最早的記載為嘉慶19年(西元1814年)的〈南瑤宮老大媽會合約書〉,為了要前往南瑤宮香火起源地笨港進香,信徒們紛紛成立輿前會,亦即媽祖會,簡稱媽會,在媽祖進香活動中,擔任抬媽祖神轎的榮職,十個媽會陸續成立於嘉慶年間至日治初期,會員分佈於臺中盆地、彰化平原與南投部分地區,形成南瑤宮媽祖的信仰團。在各地多次的進香迎媽祖的活動中,都有媽祖顯靈庇佑的神蹟產生,並一再廣傳,因而有「彰化媽祖廕外方」之說。
日治初期,可能因為當時政經情勢不穩,南瑤宮往笨港進香活動一度中止,直至明治43年(西元1910年)才又重啟,依《臺灣日日新報》的資料顯示,日治時期共進行3次往笨港進香的活動,分別為明治43年(西元1910年)、大正6年(西元1917年)、昭和10年(西元1935年)。到了戰後時期,南瑤宮也並非每年進香,而是呈現不定期的進香頻率,這與進香活動實為媽會所主導而非廟方主掌有關,直到民國100年(西元2011年),配合中華民國建國100年的活動,才每年辦理進香活動。 民國104年(西元2015年)的進香是在南瑤宮金意承青年會舉辦「意齊尋歷史,承行古香路」活動之後,決議恢復徒步進香,除了從夜晚改為早上起駕以外,也將駐駕地點從地名改為廟宇名稱,融入廟宇交陪模式。並且,以通稱為「大媽四、二媽五、三媽六」的媽會分組,以3年為輪值舉辦方式持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