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甲慈濟宮主神保生大帝,係於明末由福建泉州府移民迎請,隨鄭成功部隊來台,而由學甲頭前寮將軍溪畔登岸。上白礁祭典根據考證,始於清領時期,學甲地區鄉民經常返回原鄉福建泉州白礁慈濟宮謁祖,由於保生大帝誕辰為農曆3月15日,故必須提前數日渡海,方能趕上神誕,所以乃訂為每年農曆3月11日。日治時期後由於台灣、中國民間往來受限,來往關卡不便,遂逐漸改於當年登陸之處舉行隔海謁祖祭典。上白礁祭典原非年年固定舉行,20世紀後半,才逐漸改為每年舉辦。 上白礁祭典原屬學甲地區的區級祭典,參與廟宇以學甲慈濟宮的交陪廟、分靈廟、學甲13庄的庄廟為主。1977年左右,台灣興起尋根熱潮,上白礁祭典乃受官方支持,標舉其「飲水思源」的精神,而逐步擴大祭典層次,1980年開始,升格為縣級祭典,祭典主任委員為台南縣縣長;1981年適逢中華民國建國70週年,配合舉辦藝陣比賽與藝文展覽,由當時台灣省政府主席林洋港主祭;1984年由出身學甲的台南幫大老、前台北市長吳三連擔任主任委員;1989年起,名義上又改由行政院內政部部長擔任主任委員,然而歷年來實際主祭者仍由台南縣縣長擔任。 1990年以後,學甲慈濟宮多聘台南縣縣長或其代表人主祭,如縣政府無人前來,則由學甲慈濟宮主任委員擔任主祭者;其餘繞境行程與動線,皆依舊俗進行。
基本上,「學甲香」是由「上白礁」繁衍而來,早期的「上白礁」僅係其轄域的一種神明祭慶,大抵在1981年前後,始變成今天這種全台聞名的盛大廟會。 一般說來,「上白礁」祭典遶境時,每年的「香路」頗為固定,基本上是1天的行程,全體藝陣和神轎,在宮內祭典結束後,由慈濟宮出發,經後社、光華、中洲而於下午5點左右到達頭前寮(將軍溪畔),在此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結束後,再依序經中洲、彭城、後社而返廟,整個活動大致在當夜10點左右可完成。 然而,這種「學甲-頭前寮-學甲」1天香路的遶境模式,受到「神祐人霑」利益的,僅係學甲、中洲兩大庄而已,其餘的11庄,都只盡義務而未享權利,也就是說同樣出轎出陣,僅遶別庄,祈別庄之安,卻不能遶己庄,求己庄之安,因此為求和諧與向心力,慈濟宮遂有遶巡13庄的3天「刈香」產生,此即一般所謂的「學甲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