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首學循古禮祭孔

臺南市中西區

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

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

臺南市中西區

全台首學循古禮祭孔

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

2023-11-13

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為祭孔典禮的正式稱法。「大成」為孔廟的代稱,「至聖先師」為孔子的尊稱,「釋奠」語出《禮記》,為祭祀過往聖哲師尊的祭典。換言之,其意涵為,在孔廟祭祀孔子的典禮。釋奠在周代之前,為祭祀先賢的祭典,除四季固定舉行外,則是天子視察學校或祭祀先師的祭典。孔子去世之後,最早僅以家祭在曲阜孔廟祭祀,至漢高祖12年(公元前194年),漢高祖經過魯地時,以太牢(古代中國最高規格的犧牲祭祀,以1頭全活牛作犧牲,僅限於對天或天子)祭孔子,祭孔規格提升為帝王之禮。正始2年(公元241年)魏齊王以「釋奠」禮在辟雍(皇宮內供貴族弟子教育與祭祀的學院)祭孔,開釋奠祭孔之例,此後祭祀地點由孔廟轉為國學,並逐步制度化。隋文帝時尊孔子為「先師」,並正式規定以「釋奠」禮祭孔,遂發展成為祭孔專用典禮形式。

唐代以後,祭孔釋奠固定在農曆2月與8月上丁之日(意指該月上旬的丁日)。各地也廣建孔廟,因此祭孔儀式由京城往各地擴散,成為全國性大典。此後歷代祭儀不斷擴充和變化,祭儀的內容意涵也不斷改變。民國41年(公元1952年),政府宣布祭孔釋奠典禮在國曆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舉行,定名為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

臺南的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在臺南孔子廟舉行。臺南孔子廟為全臺最早設置,清康熙4年(公元1665年)鄭氏政權初平定臺灣,鄭經參軍陳永華提議「建聖廟、設國學,以教化學子;舉行科舉,為國掄材」,於是在南坊桂子埔建孔廟,並設置明倫堂為國子監,收納院試(鄭氏科舉制度最高階的考試)通過的考生為官員培訓,清康熙5年(公元1666年)完工。清康熙21年(公元1895年)日本治臺後,孔廟曾改作臺南公學校,大正6年(公元1917年)學校移出後進行整修,仍維持祭孔釋奠樂局。昭和8年(公元1933年)出版《聖廟釋奠儀節》,將臺南孔子廟祭孔釋奠細節內容整理出來。從此,臺南孔子廟即以此儀節規範,作為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的進行流程。

相關文章

2023-11-08

戴志蘭是一位京劇名伶,她不僅深得京劇的精髓,舞台功夫深厚,藝術造詣高超。她的表演具有高度的藝術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一目的標準,被認定為具有藝術性。戴女士的蹻功技藝非常了得,形成了自成一家的獨特風格,並且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肯定。然而,這種特殊技藝逐漸失傳,使得她的藝術風格更顯珍貴。她的表演具有特殊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二目的標準,被認定為具有特殊性。

2023-11-06

馬蘭複音歌謠,也被學界稱為「對位式複音歌唱」,是阿美族獨特的歌唱形式。這種歌唱技法自1922年日治時期起就受到學者的關注,並在臺灣光復後得到推廣。在這個歌唱風格中,至少需要兩位或兩位以上的成年族人,其中一位男性擔任領唱,唱一段開頭的部分,然後由其他歌者接唱。通常,女性負責高音部分,而其他人則在一般音域內演唱。每位歌者都要善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發揮技巧來改變旋律和即興填詞。在主唱者的音域中穿梭,使歌曲在過程中變化豐富,但結束時又能合為一體。這種特殊的歌唱技法在臺灣原住民中是少見的,因此享有天籟之音的美譽。

2023-11-07

陳勝在,1954年生,是一位具有豐富歌仔戲演出經驗的演員。他的藝能專研於歌仔戲中的三花角色,這在歌仔戲表演中是一個具有特殊性的角色。他的演出受到了明華園昔日劇團演員洪進丁和父親陳明吉的啟發和指導。在演員訓練歷程中,他受到了劇場洗禮,不僅參與了歌仔戲,還與現代劇場界的大師吳靜吉、賴聲川等人有合作接觸。他的表演手法非常多樣,包括電影、默劇、電視和歌仔戲等,他強調觀眾是表演的核心,演員需要將觀眾放在心裡,並透過身體語言、情緒表現,以及節奏掌握等技巧,將角色的心境和情感傳達給觀眾。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