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首學循古禮祭孔

臺南市中西區

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

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

臺南市中西區

全台首學循古禮祭孔

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

2023-11-13

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為祭孔典禮的正式稱法。「大成」為孔廟的代稱,「至聖先師」為孔子的尊稱,「釋奠」語出《禮記》,為祭祀過往聖哲師尊的祭典。換言之,其意涵為,在孔廟祭祀孔子的典禮。釋奠在周代之前,為祭祀先賢的祭典,除四季固定舉行外,則是天子視察學校或祭祀先師的祭典。孔子去世之後,最早僅以家祭在曲阜孔廟祭祀,至漢高祖12年(公元前194年),漢高祖經過魯地時,以太牢(古代中國最高規格的犧牲祭祀,以1頭全活牛作犧牲,僅限於對天或天子)祭孔子,祭孔規格提升為帝王之禮。正始2年(公元241年)魏齊王以「釋奠」禮在辟雍(皇宮內供貴族弟子教育與祭祀的學院)祭孔,開釋奠祭孔之例,此後祭祀地點由孔廟轉為國學,並逐步制度化。隋文帝時尊孔子為「先師」,並正式規定以「釋奠」禮祭孔,遂發展成為祭孔專用典禮形式。

唐代以後,祭孔釋奠固定在農曆2月與8月上丁之日(意指該月上旬的丁日)。各地也廣建孔廟,因此祭孔儀式由京城往各地擴散,成為全國性大典。此後歷代祭儀不斷擴充和變化,祭儀的內容意涵也不斷改變。民國41年(公元1952年),政府宣布祭孔釋奠典禮在國曆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舉行,定名為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

臺南的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在臺南孔子廟舉行。臺南孔子廟為全臺最早設置,清康熙4年(公元1665年)鄭氏政權初平定臺灣,鄭經參軍陳永華提議「建聖廟、設國學,以教化學子;舉行科舉,為國掄材」,於是在南坊桂子埔建孔廟,並設置明倫堂為國子監,收納院試(鄭氏科舉制度最高階的考試)通過的考生為官員培訓,清康熙5年(公元1666年)完工。清康熙21年(公元1895年)日本治臺後,孔廟曾改作臺南公學校,大正6年(公元1917年)學校移出後進行整修,仍維持祭孔釋奠樂局。昭和8年(公元1933年)出版《聖廟釋奠儀節》,將臺南孔子廟祭孔釋奠細節內容整理出來。從此,臺南孔子廟即以此儀節規範,作為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的進行流程。

相關文章

2023-11-06

美濃客家八音團是一支以嗩吶為主奏樂器,並搭配弦律性與打擊樂器的客家八音團體。他們的演奏風格在南部客家族群的生活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特別在歲時節慶和生命禮俗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支團體展現了客家族群傳統音樂的特色,是客家文化的一部分。

2023-11-13

小琉球,襟懸於台灣西南方約8海浬的海域,距離高雄港約12海浬。這座珊瑚岩礁小嶼分為八個村,四個角頭,村落中豎立著宗教寺廟,其中以碧雲寺主祀觀音佛祖,三隆宮主祀池、吳、朱三府王爺而聞名。三府千歲的信仰源於清乾隆初年,由來自閩省鯉城的詩穎川族人陳明山君率眾帶著池、吳、朱三府王爺的香火來到小琉球。最初的草廟建在碧雲寺左側,即舊電廠的原址,後來於乾隆50年擇定現在的廟址。經歷多次改建,並選擇在祖峰回顧中找到《雙鳳朝陽》的吉穴「坐坤朝艮」,供奉著各大德,成為眾人朝夕膜拜、祈福的聖地。

2023-11-14

「王府行儀」為儒家儀禮與道教祭祀科儀的融合,「王府」為王爺代天巡狩期間辦公之「行臺」,極為神聖與神秘,相應此空間布置而生的各項儀禮及排場,即為「王府行儀」,反映了傳統儒生的禮制及對王爺的敬畏,是臺灣王爺信仰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西港慶安宮王府行儀,約始於十九世紀中葉,為西港刈香三大主軸之一,掌握了香醮期間各式儀程之進展與節奏,包括香陣之領旨進出、道士團之覲朝、神尊之參禮等,在西港刈香中地位重要,傳承迄今,皆由香境內儒生主導,內容仍能與清代《醮事簿》大致對應,為臺灣王府行儀中保存最完整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