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湖聚落位於金城鎮東南方,鄰於泗湖聚落與昔果山聚落,屬金門縣金寧鄉管轄,為一血綠聚落,即整體后湖聚落以許姓為主要姓氏,根據《金門縣志》記載:「今浯之許姓,係宋末自丹詔(今詔安)遷來,故名初居之村曰丹詔,後分數系(金門縣志,1992:381)。」 整體后湖聚落的信仰中心為昭應廟,廟宇明確創建年代己不可考,但透過廟內匾額推測,創建年代約於清初,宮廟並於1976年進行重修(金門縣志,1992:494);廟宇中主祀神明為六姓王府、池府王爺、朱府王爺,另有陪祀神明為關聖帝君、廣澤尊王、蘇府王爺、中壇元師等;原每年六姓府王爺、池府王爺、朱府王爺之誕辰皆舉行建醮儀式,但因考量居民之經濟清況,現己修改為一年只建醮一次,且由三位王爺輪流;另有每十二年一次,逢兔年舉行之海醮。
海醮之源起為民國三年冬季十二月三日的清晨時刻,后湖村民許侯閃、許嘉灘、許嘉牛、陳壽、許嘉走、楊光脫、楊光松、許溪江、許嘉抹等九人出海捕魚,原本風平浪靜的海面突然捲起狂風巨浪,招致九人中有三人溺斃,僅三人脫險上岸。而後后湖昭應廟神明起乩指示歷年來海上之孤魂錢來討食,乩身並赴海灘與水府議論後,約定孤魂及水族不得侵擾后湖海域作業之漁民,並約定每逢十二年的卯年(兔年)舉行海醮以答謝眾神明護佑海域平安順遂,並透過供品祭祀與普渡答謝海域之水族及孤魂。 海醮之進行內容較為複雜約可概略區分為道教與佛教,道教部分由道士主持以進行醮儀、普渡等部分,佛教部分由佛院住持主持以進行超薦法會為主,不論道教與佛教進行內容上皆是以超渡、渡化海域之孤魂滯魄為主要目的,此與一般宮廟神明聖誕時所進行之儀式與科儀有本質上之差異;而海醮進行前並會迎請後浦浯島城隍廟城隍爺、靈濟古寺(觀音亭)觀世音菩薩及庵前孚濟廟聖侯恩主前來后湖為海醮醮儀之進行主壇與鑑醮;儀式最後焚化大量庫錢,並將庫灰打包成箱擲入海中請水府扶桑大帝予以轉交海上遇難之先祖。整體海醮之進行雖為以道佛內容為主,實則為「孝」之彰顯,另為居民於居處空間達到和諧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