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十五日是傳統節慶中的「元宵節」,正月十五日這一天或加上正月十六日一連兩天,臺東各主要廟宇的神明都會聯合出巡,綏靖地方,稱為眾神繞境。 臺東元宵節的眾神繞境,起源於日治時期,在日治末期皇民化運動時被中止。臺灣光復後,民間自動恢復元宵節眾神繞境。起初還由臺東天后宮主辦、軍方協助。軍方出動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老背少等藝陣。眾神繞境由報馬仔一馬當先,隊伍包括各宮廟的神轎(大轎)和乩身、信徒。白天步行繞境,晚間以火把照明,習稱軍民聯歡。後來臺東天后宮於民國39年(1950)將部分房舍,借給國軍設置臨時教養院,安養傷殘官兵。廟會活動因場地不足而停擺,眾神繞境由海山寺接手主辦。當時隊伍除繞境市區外,還遠至知本、大南、卑南、富岡等地。
稍後忠合宮成立了家將團(什家將),並參加海山寺所舉辦的活動。炮炸寒單的活動,由陳培昌和阿西二人推動,大約也於此時興起。根據臺灣電影文化公司於民國49年至50年(1960-61)拍攝,有關臺東元宵的新聞紀錄片中,可以見到當時臺東鎮於元宵節時,搭建牌樓「慶祝元宵」,由海山寺辦理的軍民聯歡。當時的臺東元宵繞境,是東部地區的一大盛事,有大轎和陣頭遠自花蓮縣玉里鎮及縱谷各鄉鎮前來參加。 民國69年(1980)時,中國佛教會認為佛寺不宜辦理民俗迎神賽會,海山寺就此退出,元宵節眾神繞境又回歸臺東天后宮主辦。此時,社會已相當進步,繞境隊伍車隊漸增,並陸續出現裝飾花車、藝閣,新興的藝陣團隊等。發展至今,成為臺東的獨特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