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轉後頭周春米主祭恭送

屏東縣九如鄉

九如王爺奶轉後頭

九如王爺奶轉後頭

屏東縣九如鄉

初二轉後頭周春米主祭恭送

九如王爺奶轉後頭

2023-11-13

建於乾隆27年(公元1762年)的九如鄉三山國王廟,是台灣最早、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三山國王廟,三山國王廟大王爺與麟洛鄉姑娘徐秀桃「神人聯姻」的傳奇更是為人津津樂道;地方相傳大王爺出巡到麟洛鄉,看到民女徐秀桃一見鍾情,因而結為連理,每年初二王爺奶奶便要回麟洛鄉娘家走走,成為九如、麟洛鄉的年度宗教盛事。

初二一大早,麟洛鄉的鄭成功廟等便派員前往九如鄉迎接王爺奶奶回娘家,周春米縣長擔任主祭官,副議長盧文瑞為副主祭官,九如鄉長藍聰信、麟洛鄉長鍾慶平及縣議員李世斌、宋麗華等人陪同,循古禮向大王爺、王爺奶奶敬拜後,雙雙請上神轎,在開鑼、鳴鐘聲中緩步出發「轉後頭」,大批信眾則持香隨行,隊伍浩浩蕩蕩從九如鄉步行10幾公里到麟洛鄉,喜氣洋洋。

相關文章

2023-11-13

臺東縣蘭嶼鄉雅美(達悟)族的傳統祭儀,基本上是建立在傳統的生計上。雅美(達悟)族的傳統祭儀依據傳統曆法,數百年來都是如此(族人稱夜曆,近似台灣的農民曆,但各部落對每年的起始月份迄今仍無共識,所以有逐漸參照台灣農民曆的現象)。雖然無文字,單靠口傳或經驗傳承,但是在強勢異文化影響60幾年之後,雖然在公家機關、學校都普遍採用陽曆(西曆)的情形下,日常生活好像也逐漸被陽曆影響。唯獨在歲時行事和傳統祭儀的施行上,還是習慣於遵守傳統夜曆,以及遵從本部落執掌曆法長老的指示。

2023-11-14

1915年(大正4年)就已經有8月24日「龜醮」祭儀的紀載,祭儀作為寺廟每年的例行祭典,但錶此祭儀已經長時間持續舉辦。因此我們可以推測「龜醮」或許早在清領時期便已出現。 喜樹萬皇宮「龜醮」的傳說,描述喜樹庄某天牽罟意外捕捉到大海龜,在眾人的決議下遭到分食,使本已修煉成道的龜精憤怒不平,進而降災於喜樹庄,有分食的庄民家當晚遭受祝融,未參與分食的民家則安然無事。後來在神明們的協助下與龜精進行調解,指示每年農曆8月24日舉行醮典祭儀,製作仙舟添載日常用品,將其焚化迴向給龜靈公,以示庄民道歉之誠意。

2023-11-14

清中葉,馬祖先民從福建福州語系原鄉遷移至馬祖列島的同時,也將家鄉的信仰及風俗移植在馬祖列島。墾植捕魚的生活辛苦費力,每年正月,農漁都處於停頓狀態,因為大家都要好好過一個元宵節—擺暝,而擺暝時帶動儀式進入高潮的就是鼓板—由敲擊樂器如大鼓、通鼓、兩杖、大鈔、小鈔、板鑼、小鑼、鈸等打擊樂器組成的打擊樂,在迎神遶境隊伍行進時敲響,鼓聲隆咚、鑼鈸對擊,串連起了節慶的張力。 農歷正月一開始,大人、小孩相約聚集在廟埕,大人指導、孩子學習、分組練習,都要為初八一直至到正月廿二的一系列擺暝活動,打出最能振奮人心的鼓板。師傅口述鼓譜,鼓譜讀音配合擊鼓、毃鑼、扣鈸的示範,徒弟在旁跟著念,邊唸邊打,反覆練習,直到會為止。鼓板隊陣容大約10-15人一隊,最少5人即可成隊,傳統上以男生為主,近年來亦有女生隊或男女混合隊。演奏時間多以鼓起音,各種大小不同的鑼鼓配合著各自的節奏擊出樂音,力道勁直,剛柔並濟。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