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150年的祝福

屏東縣萬巒鄉

天主教萬金聖母遊行

天主教萬金聖母遊行

屏東縣萬巒鄉

超過150年的祝福

天主教萬金聖母遊行

2023-11-13

「聖母遊行」是天主教會在世界各地常見的祈福遊行活動,萬金聖殿在一八七○年十二月八日落成時,就是奉「無染原罪始胎聖母」為主保的;教會各堂區的主保慶日(堂慶)都會舉辦聖母遊行,主要為國家、社會祈福,藉以淨化人心;因此,要求教友以誦念玫瑰經或唱聖歌,代替鑼鼓、爆竹的喧囂;另一方面,激發教友效法聖母的「信、望、愛」三德,增進自己靈修與牧靈心火。

萬金堂區初成立時,由於教友人數較少,遊行僅在聖堂周圍用克難簡易的聖母轎繞行;到一八七六年,現存放在聖堂角樓內的聖母轎完成啟用,遊行規模漸漸擴大,目前繞行赤山、萬金兩村落。又因為是天主教在台灣最早開教的地方之一,也是全台最大的天主教友聚落,因此,每到主保瞻禮日(堂慶紀念日),全台各堂區均有教友組團或各別前來參與盛會,冀望獲得最大的祝福,並表達天主的信仰與對聖母的敬愛。過去的遊行,曾經繞經五溝村及大林村,由於費時太久,讓中北部及東部的教友回程受影響,以致較大規模的遊行就不再舉辦了;不過,在一九九一及二○○九年,萬金的始胎無染原罪聖母及聖母轎,曾經巡禮到全台各教區(含澎湖)。 近年來,由於外地教友前來參加的人數不斷增加,因此,每每要求聖母堂教友多參與堂慶日之前,做心靈靈修與準備的九日敬禮活動,而將當天的禮儀活動,讓與遠道來的教友參與。

相關文章

2023-11-10

端午節,台灣俗稱為「五日節」,是民間三大民俗節慶之一。端午節的起源甚早,漢代之後又結合悼念三閭大夫屈原的傳說,造成端午節是在紀念屈原的謬誤。其實,端午節可能是源自古代驅除瘟疫的習俗,或起源於龍圖騰的祭祀,與屈原投河之事並無直接關聯。台灣人的端午節按民間流傳習俗而言,端午節的各項習俗多與驅瘟除疫有關,而五月又是夏季之首,台灣俗諺有「未吃五日節粽,破裘不敢放」之說,意味端午之前氣候炎寒不定氣溫多變,直到度過端午節才算正式進入夏季,被子棉襖也才能收起來存放。夏季天氣炎熱蚊吶孳生,瘟疫疾病易於流傳,因此民間就以插菖蒲艾草、掛香包、喝午時水等各種儀式,來達到袂瘟辟疾的目的。

2023-11-13

鹿耳門天后宮送迎神儀典分別是由「封印送神」及「禮樂迎神」兩項民俗而組成,於1993年(民國八十二年)首舉,當時鹿耳門媽指示為感念諸神鎮海之功,增加「鎮海之祭」,感念眾神庇祐,也是送迎神儀典中唯一一次的海祭,之後便無此儀式。 鹿耳門天后宮所辦之封印送神與禮樂迎神分別接承自民間之舊俗中的農曆12月24日送神及正月初4迎神之俗。

2023-11-15

埤頭關帝廟之香火始於清康熙年間,廟宇經天災數次重建,人口也因瘟疫敗庄而有流動,戰後初期,埤仔頭人口漸多,庄民乃商議建關帝廟於現址。埤仔頭拍面宋江陣歷史早於建廟之前,約於1940年代前期即已存在,與新化頂山仔腳朝天宮、關廟下山仔腳關帝廟兩地同為36人拍面宋江陣,合稱「保東三陣」,若有廟會舉行,三陣齊聚,聲勢盛大,如108條好漢再現。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