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100年歷史的海醮儀典

金門縣金寧鄉

后湖卯年海醮

后湖卯年海醮

金門縣金寧鄉

超過100年歷史的海醮儀典

后湖卯年海醮

2023-11-13

后湖聚落位於金城鎮東南方,鄰於泗湖聚落與昔果山聚落,屬金門縣金寧鄉管轄,為一血綠聚落,即整體后湖聚落以許姓為主要姓氏,根據《金門縣志》記載:「今浯之許姓,係宋末自丹詔(今詔安)遷來,故名初居之村曰丹詔,後分數系(金門縣志,1992:381)。」 整體后湖聚落的信仰中心為昭應廟,廟宇明確創建年代己不可考,但透過廟內匾額推測,創建年代約於清初,宮廟並於1976年進行重修(金門縣志,1992:494);廟宇中主祀神明為六姓王府、池府王爺、朱府王爺,另有陪祀神明為關聖帝君、廣澤尊王、蘇府王爺、中壇元師等;原每年六姓府王爺、池府王爺、朱府王爺之誕辰皆舉行建醮儀式,但因考量居民之經濟清況,現己修改為一年只建醮一次,且由三位王爺輪流;另有每十二年一次,逢兔年舉行之海醮。

海醮之源起為民國三年冬季十二月三日的清晨時刻,后湖村民許侯閃、許嘉灘、許嘉牛、陳壽、許嘉走、楊光脫、楊光松、許溪江、許嘉抹等九人出海捕魚,原本風平浪靜的海面突然捲起狂風巨浪,招致九人中有三人溺斃,僅三人脫險上岸。而後后湖昭應廟神明起乩指示歷年來海上之孤魂錢來討食,乩身並赴海灘與水府議論後,約定孤魂及水族不得侵擾后湖海域作業之漁民,並約定每逢十二年的卯年(兔年)舉行海醮以答謝眾神明護佑海域平安順遂,並透過供品祭祀與普渡答謝海域之水族及孤魂。 海醮之進行內容較為複雜約可概略區分為道教與佛教,道教部分由道士主持以進行醮儀、普渡等部分,佛教部分由佛院住持主持以進行超薦法會為主,不論道教與佛教進行內容上皆是以超渡、渡化海域之孤魂滯魄為主要目的,此與一般宮廟神明聖誕時所進行之儀式與科儀有本質上之差異;而海醮進行前並會迎請後浦浯島城隍廟城隍爺、靈濟古寺(觀音亭)觀世音菩薩及庵前孚濟廟聖侯恩主前來后湖為海醮醮儀之進行主壇與鑑醮;儀式最後焚化大量庫錢,並將庫灰打包成箱擲入海中請水府扶桑大帝予以轉交海上遇難之先祖。整體海醮之進行雖為以道佛內容為主,實則為「孝」之彰顯,另為居民於居處空間達到和諧之意義。

相關文章

2023-11-08

北港及嘉義地區於清領末期就有傳承,較早見於北港迎媽祖大正15年路關,大正至昭和年間日日新赧,昭和4年畫家施玉山畫作,嘉義城隍廟駕前昭和11年台灣新報,台南大天后宮昭和11年[海靜波恬]匾等。台灣早年於雲嘉南地區最重要的一種舞獅表演方式,演出方式有別於其它地區單一隻獅子演出,常採用多隻獅、獅鬼、戟球等方式 演出,而套路分舊路及新路兩種,演出時如同小戲但演出者需踩踏丶四門丶五行、七星、八卦丶踏蓮花、四點金丶日月角、內外巡城、追星趕斗、大刀戲獅、單刀殺獅、祥獅踩旗、牌帶殺獅、武術隊練、牽團等... 。

2023-11-07

學甲謝姓獅團是一支每年訓練並參與慶典活動的團隊,主要出陣於學甲上白礁和四年一科的「學甲香」慶典,是慈濟宮保生大帝的「駕前」陣頭,與謝姓家族的開拓史密切相關,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非常值得保存。此團由西港區烏竹林廣慈宮金獅陣的師傅所成立,不僅每年出陣,還將技藝傳承給學甲國中,代代相傳,具有持續傳承的意義。此外,該團的獅頭是以傳統方法自製,相當罕見,更增添了其保存價值。

2023-11-02

陳鳳桂外公自組戲班,父母皆為歌仔戲演員,承襲表演家風,自小在舞台上嶄露頭角。母親將其送入「藝霞歌舞劇團」學習。1984年「藝霞歌劇團」結束後,陳鳳桂帶領藝霞的姊妹們加入餐廳秀及工地秀,見證了台灣經濟榮景的新局面。1985年陳鳳桂陸續參加「台視楊麗花歌劇團」、「中視歌劇團」、「華視葉青歌仔戲團」開始電視歌仔戲的演出。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