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編織失落的根

屏東縣瑪家鄉

魯凱族編織-杜夏連

魯凱族編織-杜夏連

屏東縣瑪家鄉

重新編織失落的根

魯凱族編織-杜夏連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魯凱族編織保存者杜夏連於1947年5月10日出生於屏東縣瑪家鄉。習藝過程 由於部落中的學習並不是藉由文字所習得的知識,很大的一部分是透過手做、口述及日常生活中所營造出來的情境,並加以學習的過程,杜夏連從小向母親學習編織,家人的編織用具皆出自於她的手。杜夏連精通編織、珠繡、縫紉與月桃葉等魯凱族傳統工藝,其作品的表現形式呈現出原住民的素樸質感。平常會以講師的身分,參加公部門委託辦理的魯凱族部落編織人才培力訓練課程,為延續魯凱族編制技藝盡一份心力。


魯凱族是嚴謹的民族,生活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規範,包括行為舉止、衣著服飾、禮儀尺度;魯凱族沒有刑法罰則卻依照傳統的道德規範而存在千年、口傳遵行千年。其中關鍵在於細節,例頭飾的樣式、長度寬度、色彩…隱藏著階級與身分,若配戴不適宜者,部落長老會在眾目睽睽的聚會中強行摘除。 此種服飾道統所以面臨沒落的命運,除了道德、價值體系的改變,也因技藝傳遞斷層、植物取得、辨識、製作…等原因而造成傳承上的困難。若不經政策的扶植與保護,此種生活手作技能消逝的未來是顯而易見的。 魯凱族老人家常說:「日常生活用品中除了錢以外,是不需要與平地人交易與來往的」,此話足徵魯凱族手工藝的完整性及目前流失的嚴重性。

相關文章

2023-11-08

陳三火是一位從事剪黏工作已有五十多年經驗的藝術家。他對傳統剪黏工藝非常熟悉,了解傳統剪黏的知識、題材和技藝,並且能夠在傳統技術的基礎上創造新意。他的創作不受限於傳統寺廟剪黏藝術的框架,甚至顛覆傳統觀念,善於運用多元材料,但仍然保持著剪黏工藝的本質。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獨創性和藝術價值。

2023-11-08

黃友謙,號銅陵叟,生於1932年1月1日,出生在台灣澎湖縣東島(銅山),是彩繪師傅黃文華的長子。在光復後,他隨父親在馬公東甲北極殿學習木雕鑿花與油漆工藝。他於16歲時開始學習彩繪,在1950年代初期,正式加入寺廟彩繪工作,並參與了林投鳳凰殿等工程,這是他最早的彩繪作品。後來,他也在澎湖地區從事廣告看板和廟宇彩畫的工作。

2023-11-08

張胡愛妹女士自8歲起即向母親學習織布,至今已有將近70年的織布經驗,其技法純熟,獨自創新的彩虹橋編織,具地方文化特色及藝術價值。另外張胡愛妹女士並致力於推廣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且精通賽德克族口簧琴吹奏、傳統歌謠吟唱等,對文化之傳承頗具貢獻,在地方深具知名度。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