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兩藝師

彰化縣鹿港鎮

錫工藝-陳志昇

錫工藝-陳志昇

彰化縣鹿港鎮

一門兩藝師

錫工藝-陳志昇

2023-11-10

陳志昇先生擅長從傳統典故中找尋創作靈感,代表作品包括官將首、八仙、鍾馗、神茶、鬱壘、達摩等塑形人物,作品造形生動、做工細緻,具備錫工藝相關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錫工藝技藝源自家族傳承已四代,熟知生活器皿、祭祀禮器,且擅長複合媒材運用,為傳統錫藝開創新領域,亦通過文化部重要結業藝生考核,具傳習之能力與意願。陳志昇先生為重要傳統工藝-錫工藝保存者陳萬能之子,傳承系譜及在地文化,脈絡適當。


「錫工藝」是中國傳統古老技藝,遠在商周時期即邁進輝煌的青銅器時代,臺灣的錫藝則是源自中國唐山的東傳,於今已有百年以上歷史。鹿港錫藝在清嘉慶年間到臺灣戰後前發展蓬勃,盛極一時,錫舖一度多達六、七十家。在往昔農業社會士紳講求豪華氣派,廳堂擺設各式錫器,以顯示經濟財富及身分地位;有句臺語俗諺:「入門看交椅茶几,桌上看花瓶五賽」,意謂從大廳可看出該戶的經濟狀況。「花瓶五賽」是錫製品,即五供,分別為檀香爐一個,燭臺、花瓶各一對,由打錫師傅製作燭檯、柑子燈、花瓶等神佛禮具。因古書的「錫」字與「賜」字互相通用假借,故「錫」也做「賜與」之解,新娘娶進門要帶鉛粉〈緣份〉鉛錢〈緣錢〉,嫁妝裡有「錫」表示父母的賜與,嫁妝裡錫越多,表示嫁妝越豐富,錫器之用,先人有浪漫的聯想。但日治末期,日本人在臺推行「皇民化運動」毀廟造神社,嚴禁擺飾天公爐、柑燈等傳統祭祀用具,收藏於倉庫的錫器氧化變黑,遂被視如敝屣。戰後的臺灣,因居住環境的改變與社會變遷,錫器不再是富商巨賈的最愛,錫工藝正面臨式微沒落的窘境。

相關文章

2023-11-10

吳翔宇先生為小西天第六代傳人,對神像製作從選料、粗胚、細胚、磨光、底漆、入神、彩繪、漆線、安金、 開光、 安座等工序皆可獨立完成,且神像造形秀雅、雕工精美、漆線細密繁複,除極具藝術價值外,亦彰顯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小西天神像雕刻鋪位於鹿港民族路上,源於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南大街的「小西天佛莊」,以泉州派的雕刻手法為主,在雕工、造形、漆線、紋飾、色澤各個方面,皆具特色,吳家先祖吳田在清道光年間,帶著數千種神像造型的丹青圖本,攜子吳虎渡海來台,並於鹿港落地生根。後經傳承,吳翔宇從16歲起自父親吳清波學習粧佛工藝,精研神像雕刻三十載,盡得父親真傳,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經「彰化縣傳統工藝文化資產審議會」登錄為粧佛保存者。

2023-11-10

許金棒自13歲起跟隨父親許協榮先生學習木偶雕刻技術,能詳實介紹工序工法,並在各類型布袋戲發展下,開發新式大型偶頭,可見其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偶頭製作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許金棒積極協助木偶雕刻製作之教育推廣工作,民國76年(西元1987年)、民國88年(西元1999年)在學校傳習,民國89至90年(西元2000-2001年)間亦有傳習紀錄,具偶頭製作之傳習能力與意願,其子亦承襲其技法。其家族素有「員林山頂尪仔頭」之美稱,且許金棒從事偶頭雕刻工作已逾50餘年,承襲父親木偶雕刻技術,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08

陳三火是一位從事剪黏工作已有五十多年經驗的藝術家。他對傳統剪黏工藝非常熟悉,了解傳統剪黏的知識、題材和技藝,並且能夠在傳統技術的基礎上創造新意。他的創作不受限於傳統寺廟剪黏藝術的框架,甚至顛覆傳統觀念,善於運用多元材料,但仍然保持著剪黏工藝的本質。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獨創性和藝術價值。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