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藝之間尋覓族群記憶

苗栗縣南庄鄉

賽夏族竹藤編-章潘三妹

賽夏族竹藤編-章潘三妹

苗栗縣南庄鄉

在技藝之間尋覓族群記憶

賽夏族竹藤編-章潘三妹

2023-11-10

章潘三妹(賽夏名:’away a ta:in Sawan)從事賽夏族竹藤編工藝已逾50年,自幼學習父親的賽夏族竹編技法,30歲時亦師從張憲平藝師學習竹籐編,竹藤編技術紮實且優秀。章潘三妹將賽夏族歷史重要及代表性文化意義,例如「海龍女」、「雷女」、「祖靈眼」、「山紋」帶進編器,自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起多次獲獎,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曾以作品「賽夏生活印象」獲國家工藝獎二等獎,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賽夏族竹籐編工藝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章潘三妹成立蓬萊工作坊,長期擔任苗栗縣賽夏文化藝術推展協會理事長、蓬萊村長,持續教導族人編織技法,並以傳徒多人,有些弟子亦已獨立經營工坊。章潘三妹推廣賽夏族傳統文化不遺餘力,具備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為賽夏族竹藤編的重要傳承人,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並符合傳統工藝保存者認定之條件。

賽夏族竹藤編是賽夏族各氏族的祖靈祭paSbaki’,或paSta’ay(矮靈祭)儀式所需之重要工藝,也是世代相傳的生活傳統技藝式。

相關文章

2023-11-10

鄭盛宏師承江清露大師,為洪坤福流派,從事剪黏達52年,作品精於結合水彩釉與寶石釉,擅長人物架勢熟於塑泥製作,富藝術價值。傳承泉州派的剪黏技藝,以不同弧度的薄胎彩色瓷碗、盤為剪黏材料而不使用彩色玻璃片為其特色,從事廟宇的建造與修護,將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創作之中,兼擅泥塑、交趾陶,精於人物、禽獸造形,作品造形與釉色皆優美、堅固耐用,熟知剪黏之知識與技術,完美地展現傳統工藝之美。鄭盛宏掌握相關技術,設立剪黏、交趾陶材料生產工廠,積極研發交趾陶的胚土與釉藥、剪黏泥塑的胎土材料,傳習弟子已有第三代,有傳習能力與意願。鄭盛宏參與眾多寺廟工程,作品遍布台灣中北部宮廟,口碑良好,文化脈絡下適當者,符合傳統工藝保存者認定之條件。

2023-11-01

竹木雕刻源遠流長,竹雕被視為藝術的代表之一,起源於古代文人將詩文、圖畫刻於竹上。宋代至明代,竹雕融入了建築庭園裝飾,成為當時藝術的瑰寶。臺灣的氣候適合竹子的生長,因此竹雕在這片土地上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竹雕的成功端賴著作者對竹材特性的深入了解和雕刻技藝的純熟。陳春明先生是竹雕藝術的傳承者,他的作品不僅具有深刻的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還兼容了傳統和現代的風格。他是全國性知名藝師,符合傳統藝術登錄的審查基準,因此值得被登錄保存。

2023-11-10

婁經緯教授的指導對陳景林的染織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1984年參加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染織科的編織研習期間,陳景林受到了婁經緯教授的賞識與感召,決定長期投入染織的研究。婁經緯教授是一位外聘的染織大師,他曾在1959~62年在美援機構擔任助理研究員,跟隨美籍染織顧問瑪麗.艾勒學習纖維編織,並在包浩斯系統的研究與設計方法上有豐富經驗。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