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晉江磁灶第23代傳人

新北市鶯歌區

腳踢轆轤製陶-吳正宏

腳踢轆轤製陶-吳正宏

新北市鶯歌區

泉州晉江磁灶第23代傳人

腳踢轆轤製陶-吳正宏

2023-11-10

吳正宏從小跟隨父親吳文生習藝,接受泉州派傳統「車做」的完整養成訓練;長年持續從事傳統陶瓷製作,尤其腳踢轆轤製陶法,並已具備大磁手之技藝;熟知登錄項目之流派知識,並充分掌握相關工序、工法等技藝,正確體現該文化表現形式。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 4 條第 1 款條件「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吳氏長期參與各項陶藝推廣活動,除傳授技藝予其子吳明儀,並培育多位陶師,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與意願。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 4 條第 2 款條件「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吳氏是泉州晉江磁灶第23代傳人,家傳淵源深厚,是鶯歌當地堅持傳統手工製陶重要耆老,為晉江磁灶陶藝流派文化脈絡下之適當保存者。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 4 條第 3 款條件「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早期傳統的製陶產業模式,在無動力機械輔助的時代,都是以人力手工的製坯為主,其中與陶作器物相關的類型,在鶯歌地區又可概分為「福州派」與「泉州派」。「泉州派」的特色,是以腳踢轆轤、高速旋轉的拉坯法為主,又稱為「車做」。 「車做」技術的薪傳與發展,以泉州府晉江縣磁灶鎮的吳姓後人為主,除了在鶯歌地區延續傳承之外,也有陶師出外發展而影響全台各地的製陶產業,可說是臺灣手拉坯製陶工藝的源頭。

相關文章

2023-11-08

陳三火是一位從事剪黏工作已有五十多年經驗的藝術家。他對傳統剪黏工藝非常熟悉,了解傳統剪黏的知識、題材和技藝,並且能夠在傳統技術的基礎上創造新意。他的創作不受限於傳統寺廟剪黏藝術的框架,甚至顛覆傳統觀念,善於運用多元材料,但仍然保持著剪黏工藝的本質。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獨創性和藝術價值。

2023-11-01

李秉圭先生是鹿港傳統木雕世家的第五代傳人,他擅長傳統木雕技術,並且具有深厚的漢學、書畫底蘊。他在家族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勤學苦練,並且積極擴展創作理念與思維。他的作品融入了傳統元素,同時又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和創意表現,呈現出文化的厚度和廣度。

2023-11-10

師承關係:徐析森─徐炳根、徐炳標、徐柄垣─徐世昌、徐世河。木偶雕刻在徐家已傳承數代,徐柄垣的父親徐析森是彰化頗負盛名的神像雕刻師。日治末期受戰事影響,臺灣掌中戲團木偶來源無法再從大陸取得,劇團乃前來彰化向徐柄垣之父徐析森訂製戲偶,「阿森仔頭」偶頭雕刻在工藝精巧,在布袋劇團備受肯定。徐柄垣在出生於木雕工藝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十六歲開始正式學藝,木偶之外,也雕刻佛像與人頭像。.從第一代徐析森創發,到第二代徐炳根、徐炳標、徐柄垣三兄弟傳承,如今來到第三代,由徐世昌和徐世河承襲技藝,其中徐世河畢業於臺中明道中學美工科雕塑組,接受專業美術訓練,加上從小就在父母身邊幫忙,一點一滴學習著戲偶雕刻的技藝,雖然曾經想出外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在民國82年(西元1993年)以後,父親為霹靂布袋戲刻偶的工作量相當大,他便偶爾返家幫忙佛像生意,也逐漸體會家族技藝薪傳的重要性。如今已得父親幾分真傳,延續「巧成真」戲偶雕刻事業。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