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線纏繞繡傳情

彰化縣鹿港鎮

纏花-謝雅秀

纏花-謝雅秀

彰化縣鹿港鎮

絲線纏繞繡傳情

纏花-謝雅秀

2023-11-10



謝雅秀娘家祖傳手藝,由外祖母莊許汝(冠夫姓)和姨婆施許段(冠夫姓)傳承下來,母親謝莊蘭(冠夫姓)的五個姊妹皆習得此藝,謝雅秀從小耳濡目染,於13、14歲時開始學習纏繞線花的製作技巧,初中畢業後曾當過護士並利下班後及休假時間幫忙製作纏花,而後北上工作才暫別纏花的製作工作。直到24歲返鄉結婚才又接下家中纏花的工作,除了持續以傳統工法製作,謝雅秀也製作創新的春仔花,並利用複合媒材和傳統春仔花結合,以因應當代的潮流。


纏花是一種結合了剪紙、編織和刺繡的工藝技術,其起源和發展,官方史料上並無相關記載,從部分地方志、民俗文化相關研究與耆老的口述,大致可以推論臺灣最晚在清領時期就已經有了纏花工藝,屬於一般的、地區性的民間工藝。 臺灣地區大多為漳州、泉州移民,自然也承襲了福建地方的風俗和生活習慣,日前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中發現,閩南婦女自古以來頭上插的春花(象徵花)產地在翔安洪厝,而目前廈門仍有纏花工藝的產業存在。 早期的臺灣婦女,將纏花製作視為閒暇之餘的手工藝創作,手巧者甚至拿到市集販售,作為一種貼補家用的副業,但為了降低市場競爭,製作手法皆以家族承傳,技巧並不外傳。到了民國時期,纏花已經非常盛行,除了是婦女在婚嫁場合中必備的的飾品,也用於日常中的妝扮及廳堂中的擺設。 纏花在臺灣主要分為閩南纏花(春仔花)及客家纏花兩大類,由於地域性的不同,各地又各自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

相關文章

2023-11-09

陳培澤藝師秉持玉雕「隨物賦形」、「契會自然」的工藝法則,廣泛以各種玉、石為素材,舉凡蟲魚鳥獸、神佛人物、花卉瓜果、器皿禮器,均能以傳統的表現方式,並能融入現代藝術思潮,亦著力於本土與原住民題材之研究挖掘。其作品受到博物館收藏,具有藝術性、特殊性及地方性。華夏文明中治玉工藝源遠流長,在歷史上各文明的工藝品類中,治玉工藝技藝高操,獨樹一幟,且形成華夏文明中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系。台灣當代玉石工藝自民國50年代開始發展,60、70年代達至巔峰,之後走向沒落。現今擁有傳統玉石雕琢技能的藝師已逐漸凋零。

2023-11-09

辜照雄的紙偶與獸類作品展現了大膽的色彩運用和對比效果,並且充分利用皺摺產生的光影效果,賦予作品飄動感,並且能夠掌握人獸之神秘氛圍,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他學習了父親辜遠藤簡單的糊紙技術,後來追隨師祖陳財學習精湛的糊紙厝技藝,並與張徐沛藝師長期合作,在新莊地區展現了地方性的糊紙工藝特色。

2023-11-08

吳文進是一位具有豐富糊紙工藝技術的藝術家,他在國中畢業後拜師於將軍地區的金登富,師徒關係深厚。在師承金登富期間,他學習了道士科儀與糊紙藝術的技巧。在完成學業後,他先跟隨師傅做道士,後來自立門戶,專攻糊紙藝術,尤其擅長製作醮壇上的六騎和十騎(指糊紙製作的騎士形象),被譽為鹽分地帶糊紙藝術的頂尖高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