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百年傳統

高雄市前鎮區

糊紙-陳志良

糊紙-陳志良

高雄市前鎮區

堅守百年傳統

糊紙-陳志良

2023-11-10

陳志良承傳家族技藝,兼擅糊紙及道士儀典,掌握核心知識。在糊紙技藝方面,除自家之姿態手路,亦拜師臺南糊紙大師洪新發(阿九司),學習軟胚派紙偶的架式與衣摺路,另私下觀摩臺南道長兼糊紙師傅金登富的硬胚派製作技術,作品能兼容各家所長,而且還在不斷學習、觀察與揣摩他人作品的精華之處,深得傳統糊紙藝術精髓。其糊紙藝術技法到位,熟知並能正確體現糊紙工藝登錄項目之知識,能力態度均值得肯定。陳志良糊紙工藝,承自家族世代相傳。而家族工藝技術則是於19世紀後期習自鹿港匠師,生根高雄,至今傳承四代,傳承脈絡清楚,具有地區性特色。除了家族世代內傳外,向外進行收學徒,開枝散葉。其具有強烈傳習及推廣熱忱,亦已持續透過手稿、繪圖等方式紀錄技藝與道士內涵傳承予子。陳志良就習藝系譜、技藝表現形式及傳統內涵而言,皆符合文化脈絡,為高雄地區糊紙工藝之代表性藝師。

「糊紙」一詞代表工藝技術,也是這一行業的名稱,在《安平縣雜記》、《臺灣通史》等文獻資料中,都稱這項技術及行業為糊紙,其店為糊紙店。其工藝以竹篾做骨架,其外再糊上各式色紙塑製而成。製作過程的一開始是先處理竹材,師傅會將竹材加工成竹蔑或細竹條,再視所要製作的物品型態,進行骨架的製作,以玻璃紙條或棉布條等作為紙根,紮綁柔軟有韌性的竹篾形成骨架,再用將報紙、粗紙、棉紙或模造紙等底紙全面糊上漿糊,黏在骨架上,乾後形成初胚。初胚之上再運用貼、繪、剪、摺、雕、塑、寫等等功夫,做出細胚,然後加以整修、裝飾,形成一件擬真的立體藝術品,「糊」的功夫在整體技術中佔最重要一環。 在臺灣,糊紙廣泛運用於漢民族的生命禮俗、歲時祭儀及酬神醮典等,十分能反映族群之文化特色。臺灣糊紙應用廣泛,橫跨陰陽兩界,有用於喪事,作為送給往生者禮品的靈厝組,又稱「功德紙」;用於民間信仰的醮典法會,作為護壇驅魔神尊、元帥神等替身的「醮紙」;用於釋道教普度,為度化孤魂野鬼而設的大士爺、普度山,以及亭、院、山等「普度紙」;用於歲時習俗的仙佛、動物、山、厝、器用等等「紙路」,還有用於祭解除煞的亭、關、城、橋等「小事紙」。雖然多數必須配合宗教儀式,最後在火化中解除它的「替代性」任務,有稍縱即逝的工藝特性,但仍有精緻的作品會被長久保存,可以當擺飾或開光點眼成為供祭拜的神尊。 目前臺灣許多縣市皆保存這項工藝,除了有不同派別外,製作技術不太相同,其中不乏百年老店與技藝精湛者。金門、澎湖和北部糊紙師傅通常為專職工作,中南部有專職,更多是道士、法師兼做,可說是不一樣的文化現象。各地都有糊紙店家,其中又以雙北、臺南最多。

相關文章

2023-11-01

寺廟彩繪在台灣文化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表現,更是具有歷史性、人民性和地方特色的藝術。然而,這項傳統藝術正面臨嚴峻挑戰。隨著社會現代化和寺廟建築的改建,傳統的寺廟彩繪受到威脅。木造廟宇被水泥、石雕取代,傳統的彩繪技藝因此逐漸失傳。這種變遷不僅在宜蘭,而且在台灣各地都普遍存在,傳統寺廟彩繪的美麗和獨特性因此面臨消失的風險。

2023-11-01

1925年,廖啟明先生在新竹頂竹圍創立合成玻璃廠,開啟了竹塹玻璃產業的發展時代。1939年,日本人設立了台灣高級硝子工業株式會社。1954年,新竹玻璃製造廠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60年,公司設立了工藝部門,開始生產工藝玻璃。在1960到1980年間,空心玻璃、實心玻璃和拉絲玻璃等技術得以發展,尤其在聖誕燈製造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2023-11-08

張財雄曾拜師潘麗水,後與蘇天福畫師共同施作南部數間廟宇,長期投注於寺廟彩繪工作,嫻熟於寺廟彩繪中樑枋圖案的繪製,為彩繪師中技法優異者。近年張財雄由彩繪師轉向畫師的身份,其距畫師標準涵養雖稍嫌不足,於在地傳統彩繪匠師中仍具有其地位。17歲時在台東縣的新光廣告從事繪製廣告看板的工作,1973年時因緣際會跟李順明、陳炳伸(阿東)學習彩繪,並在潘麗水手下工作,成為廟宇彩繪師。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