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百年傳統

高雄市前鎮區

糊紙-陳志良

糊紙-陳志良

高雄市前鎮區

堅守百年傳統

糊紙-陳志良

2023-11-10

陳志良承傳家族技藝,兼擅糊紙及道士儀典,掌握核心知識。在糊紙技藝方面,除自家之姿態手路,亦拜師臺南糊紙大師洪新發(阿九司),學習軟胚派紙偶的架式與衣摺路,另私下觀摩臺南道長兼糊紙師傅金登富的硬胚派製作技術,作品能兼容各家所長,而且還在不斷學習、觀察與揣摩他人作品的精華之處,深得傳統糊紙藝術精髓。其糊紙藝術技法到位,熟知並能正確體現糊紙工藝登錄項目之知識,能力態度均值得肯定。陳志良糊紙工藝,承自家族世代相傳。而家族工藝技術則是於19世紀後期習自鹿港匠師,生根高雄,至今傳承四代,傳承脈絡清楚,具有地區性特色。除了家族世代內傳外,向外進行收學徒,開枝散葉。其具有強烈傳習及推廣熱忱,亦已持續透過手稿、繪圖等方式紀錄技藝與道士內涵傳承予子。陳志良就習藝系譜、技藝表現形式及傳統內涵而言,皆符合文化脈絡,為高雄地區糊紙工藝之代表性藝師。

「糊紙」一詞代表工藝技術,也是這一行業的名稱,在《安平縣雜記》、《臺灣通史》等文獻資料中,都稱這項技術及行業為糊紙,其店為糊紙店。其工藝以竹篾做骨架,其外再糊上各式色紙塑製而成。製作過程的一開始是先處理竹材,師傅會將竹材加工成竹蔑或細竹條,再視所要製作的物品型態,進行骨架的製作,以玻璃紙條或棉布條等作為紙根,紮綁柔軟有韌性的竹篾形成骨架,再用將報紙、粗紙、棉紙或模造紙等底紙全面糊上漿糊,黏在骨架上,乾後形成初胚。初胚之上再運用貼、繪、剪、摺、雕、塑、寫等等功夫,做出細胚,然後加以整修、裝飾,形成一件擬真的立體藝術品,「糊」的功夫在整體技術中佔最重要一環。 在臺灣,糊紙廣泛運用於漢民族的生命禮俗、歲時祭儀及酬神醮典等,十分能反映族群之文化特色。臺灣糊紙應用廣泛,橫跨陰陽兩界,有用於喪事,作為送給往生者禮品的靈厝組,又稱「功德紙」;用於民間信仰的醮典法會,作為護壇驅魔神尊、元帥神等替身的「醮紙」;用於釋道教普度,為度化孤魂野鬼而設的大士爺、普度山,以及亭、院、山等「普度紙」;用於歲時習俗的仙佛、動物、山、厝、器用等等「紙路」,還有用於祭解除煞的亭、關、城、橋等「小事紙」。雖然多數必須配合宗教儀式,最後在火化中解除它的「替代性」任務,有稍縱即逝的工藝特性,但仍有精緻的作品會被長久保存,可以當擺飾或開光點眼成為供祭拜的神尊。 目前臺灣許多縣市皆保存這項工藝,除了有不同派別外,製作技術不太相同,其中不乏百年老店與技藝精湛者。金門、澎湖和北部糊紙師傅通常為專職工作,中南部有專職,更多是道士、法師兼做,可說是不一樣的文化現象。各地都有糊紙店家,其中又以雙北、臺南最多。

相關文章

2023-11-02

曾樹枝先生是南投陶手擠坯技法的傳統藝術保存者,他擁有超過60年的陶藝製作經驗,尤其擅長手擠坯技法,成就了許多優秀的陶瓷作品。南投陶的手擠坯技法是一種獨特的成型方法,它需要將土條一節一節地推擠、搓合,然後用陶拍將作品打磨,形成堅固的陶器。

2023-11-01

游禮海先生為大溪區木雕工藝指標性人物,其作品具備極高層次的傳統藝術價值,造型優雅、比例完美、雕刻細緻,與大溪地區傳統家具密切連結,值得登錄為桃園縣大溪傳統木工藝之保存摺,鼓勵並輔導其致力於傳承及保存工作。台灣地區主要由漳州、泉州移民組成,他們將福建地方的風俗和生活習慣帶入台灣,其中包括了纏花這種傳統手工藝。在廈門地區,纏花工藝至今仍然存在。早期,台灣婦女將纏花製作視為一種副業,並在婚嫁場合中使用,後來逐漸普及至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中。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魯凱族編織保存者杜夏連於1947年5月10日出生於屏東縣瑪家鄉。習藝過程 由於部落中的學習並不是藉由文字所習得的知識,很大的一部分是透過手做、口述及日常生活中所營造出來的情境,並加以學習的過程,杜夏連從小向母親學習編織,家人的編織用具皆出自於她的手。杜夏連精通編織、珠繡、縫紉與月桃葉等魯凱族傳統工藝,其作品的表現形式呈現出原住民的素樸質感。平常會以講師的身分,參加公部門委託辦理的魯凱族部落編織人才培力訓練課程,為延續魯凱族編制技藝盡一份心力。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