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國寶大師嫡傳子弟

南投縣竹山鎮

竹編工藝-涂素英

竹編工藝-涂素英

南投縣竹山鎮

竹編國寶大師嫡傳子弟

竹編工藝-涂素英

2023-11-10

嘉義朴子人,1964年朴子天主教堂的神父開班教授竹編,因家境貧困,前往學習竹編幫助家計,跟隨關廟張素女學習(人間國寶黃塗山的學生),亦有一位日籍老師參與教學。1971年到竹山教竹編及製作,如捲式竹簾、竹片合板、以剖竹片貼桌面的竹桌等。1976年結婚嫁到竹山,1977年後因當時竹藝產業沒落,一方面需要照顧家庭,遂改在家中從事傳統竹編工作,包括提籃、水果籃、花器、擺飾、胸針等生活器物。1993年受人間國寶黃塗山指導進修竹編課程,共3年,進修1年後即擔任助教,並持續投入相關工作。2003-2013年間於黃塗山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開設竹編課程中擔任助教。2010-2013年人間國寶黃塗山接受文化部補助辦理「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黃塗山竹編傳習計畫」,在4年傳習課程中,長時間受黃塗山指導,傳承黃塗山技藝。2013年起迄今,接續黃塗山於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系竹編研習班課程,獲聘任為助理教授級講師,同時在竹山與台中工作室均有授課教學。

竹是一種台灣地區常見的植物,取得容易且用途廣泛,不但可以食用,透過對於竹材的加工,可以取得更為細緻的編織材料。日治時期開始關注台灣竹藝產品,認為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因此,台灣總督府當局在竹山等地設立的工藝傳習所,對於有志於竹工藝發展的人們,施以更精緻的教育傳習。當時,除了建立教育體系外,將竹製品引導銷售至外地,建立南投甚或是竹山當地竹工藝,乃至於竹編的發展基礎。戰後,竹山等地豐富的竹資源,與地方刻意的培育竹編工藝人才,使得竹編工藝得以長久發展。由於厚植竹工藝人才,在1960年後逐步開始發展,當時出口導向的經濟活動,竹產業成為重要的環節。

相關文章

2023-11-10

世居南投縣竹山鎮,自幼在四周環竹的環境中長大,家中亦從事出口日本竹藝製品的工廠,對竹子天生就有濃厚的情感。 1983年就讀於省立竹山高中美工科,以竹雕類別為主要的專攻項目。鑒於學校的教育方向著重於美術工藝理論為基礎,對於各項類別的美術工藝均需廣泛的涉獵與學習,從養成教育中學習竹藝,無法滿足個人對於竹雕專業技法的渴望,於是在高二暑假(1985年)經竹山材料商的引薦,旋即前往台中竹雕家陳銘堂老師學藝,走入竹雕的世界。於1987年畢業後,正式師事於竹雕家陳銘堂老師門下,打造出深厚的竹雕基礎。當兵後(1990年),進入竹雕專業領域並創作迄今。 在竹雕創作中,以荷花、青蛙、蝸牛等見長,創作品除了技藝表現外,皆富有濃濃的人文意味,在生活中體現人生。

2023-11-10

賴永發先生師承新竹許錦相漢式傳統雕刻,從事木雕工藝40多年,熟悉漢式木木雕技術,擅長鏤空圓雕技法以及「清底」技術,作品以人物、花鳥見長,曾獲文建會第三屆、第四屆民族工藝獎佳作,台灣區木雕創作比賽優選,第一屆傳統工藝獎雕塑類三等獎,第四屆國家工藝獎入選等獎項。賴永發先生掌握相關技術,有傳習能力與意願。賴永發先生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符合傳統工藝保存者認定之條件。

2023-11-08

黃德勝是泉州派粧佛藝師陳金泳的徒弟,他的學習過程是在糊紙店裡自主摸索和師傅陳金泳的指導下進行的。起初,他在糊紙店中協助師傅,根據師傅的需要提供所需工具。在這個環境中,他無形中學到了如何製作糊紙作品。師傅並不是一直手把手地指導,多數基本製作方式他需要自己摸索,只有在遇到困難或需要訣竅時,師傅才會提供指導。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