鯪鯉原是穿山甲台中端節舉辦全國唯一

臺中市南屯區

犁頭店穿木屐躦鯪鯉

犁頭店穿木屐躦鯪鯉

臺中市南屯區

鯪鯉原是穿山甲台中端節舉辦全國唯一

犁頭店穿木屐躦鯪鯉

2023-11-10

端午節,台灣俗稱為「五日節」,是民間三大民俗節慶之一。端午節的起源甚早,漢代之後又結合悼念三閭大夫屈原的傳說,造成端午節是在紀念屈原的謬誤。其實,端午節可能是源自古代驅除瘟疫的習俗,或起源於龍圖騰的祭祀,與屈原投河之事並無直接關聯。台灣人的端午節按民間流傳習俗而言,端午節的各項習俗多與驅瘟除疫有關,而五月又是夏季之首,台灣俗諺有「未吃五日節粽,破裘不敢放」之說,意味端午之前氣候炎寒不定氣溫多變,直到度過端午節才算正式進入夏季,被子棉襖也才能收起來存放。夏季天氣炎熱蚊吶孳生,瘟疫疾病易於流傳,因此民間就以插菖蒲艾草、掛香包、喝午時水等各種儀式,來達到袂瘟辟疾的目的。

台中市最早開發的地區是南屯的犁頭店,相傳早期有許多動物在此棲息,直到張國等人來到南屯開墾後,南屯區內的飛禽走獸均開始移往他處,唯穿山甲還居住在地下或洞穴裡。以此衍生,風水學認為犁頭店正好位於一個穿山甲穴,穿山甲長相怪異,全身覆有瓦狀鱗片,自古被視為靈獸,能為地方帶來吉祥,而穿山甲有冬眠的習慣,因此每至端午時節,村民們均穿上木屐,用力踩地面,透過巨大的聲響欲將穿山甲震醒。另外還有一個說法,犁頭店俗稱「拉狸」,據古老傳說,墾荒時期,有一隻金色的「拉狸」(穿山甲)睡在地下,先民深信一旦穿山甲一覺不醒,會為子孫帶來災難。尤其端午節酷熱時節,最易使穿山甲昏睡,所以當地居民,會設法吵醒穿山甲讓牠「翻身」,老一輩的也認為只要穿山甲持續的「翻身」,地方一定會出現很多優秀人才,一直延續至今,演變成每年的端午節正午時,由里長帶頭,穿上長木屐,用競走的方式比賽「驚醒」穿山甲,讓穿山甲「翻身」,更穿插各式傳統民俗才藝活動,例如打陀螺、抬轎比賽、鐵圓框慢行等活動。

相關文章

2023-11-07

陳文山先生出生於1951年,他的藝術之路始於幼時觀看戲劇,並在3歲時被戲班夫人陳玉葉收養,踏入戲班生活。在成長過程中,他跟隨武戲先生「猴仔義」學戲,並於1967年至1969年間在多個歌仔戲劇團中演出,包括內臺班和外臺劇團。他曾在高雄的「成功電臺」和「鳳鳴電臺」短暫演出,但因認為電臺歌仔戲缺乏動作而離開。最終,他加入了「紫玉燕歌劇團」,並長期在該團中演出。

2023-11-14

福建同安族群於乾隆初年至大龍峒地區開墾,並將原鄉奉祀的保生大帝信仰帶至當地,大龍峒保安宮約在嘉慶十年(1805年)至道光十年(1830年)起建而成。「保生大帝聖誕慶典」為大龍峒保安宮重要的年度盛事,大正14年(1925年)4月7日的《臺灣日日新報》記載:「當市大龍峒保安宮。奉祀保生大帝,威靈久著。……六日午後為保生大帝神駕,出遊境內之日。過午各音樂團神輿等到保安宮齊集。于神輿遶境,全無阻礙,于是稻江附近各藝閣、音樂團,暨其他一切行列,……由午後一時半啟發,經大龍洞町、出大橋町、永樂町、遶太平町、日新町等。」為當時保生大帝誕辰遶境之形式、規模與範圍。大龍峒保安宮之祭祀與廟會習俗發展至今,信眾熱烈參與,為地方重要的盛典,戰後政府提倡節約祭祀,廟會的辦理規模較小,但是其格局與形式未有太大改變,保安宮於1994年以保生大帝聖誕慶典為核心,開展保生文化祭,包含遶境、過火、三獻、放火獅及家姓戲等民俗儀式及相關活動,並辦理藝文、古蹟導覽等教育推廣活動,反映在地迎神文化及大龍峒保安宮信徒社群的凝聚力。

2023-11-07

彭繡靜藝師是亂彈戲曲領域的傑出藝人,她具備精湛的技藝,並長期從事亂彈戲曲的表演。在台灣各地的民間子弟社團和學校社團中,她積極傳承亂彈戲曲的藝術,展現出她具有傳承這項文化遺產的意願和能力。考慮到亂彈戲曲正面臨失傳的危機,應該予以登錄保存和維護,以保護這項珍貴的台灣傳統藝術。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