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藝奪真

嘉義市東區

木雕-李宗霖

木雕-李宗霖

嘉義市東區

形藝奪真

木雕-李宗霖

2023-11-10

李宗霖木雕技藝不僅具有蔡春流派特色,亦融入自己的思考與體驗,同時見證嘉義市木雕發展與變遷,也反映地方對神像雕刻之期待。其擅長大型木雕造型及粧佛的完整技藝,包括彩繪、牽粉線、做漆線、安金,尤其錦雕優雅,具有藝術價值。.李宗霖熟悉並能體現木雕之知識、技術、所需工具或材料及相關實踐,106年創立嘉義市木雕協會,擔任首屆理事長,持續推廣工藝,創作經驗隨著嘉義市木業及神像雕刻業環境而發展,且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下,持續傳承及實踐。


木雕工藝狹義是指「建築木雕」、「神像木雕」、「器物木雕」。 臺灣木雕傳承了閩、粵的木雕工藝,可分為泉州、漳洲、福州三大派。尤其是閩粵先民來臺灣拓墾後,隨著閩南傳統建築的傳承發展,培養出臺灣本地木作鑿花匠師、器物木雕和神像木雕匠師。木雕的題材較不受限制,例如雀替可雕成鰲魚、鳳、花草等。 嘉義市木雕以泉州和福州派為大宗。其中泉州派是由蔡春所發展的,而其傳承脈絡也較清楚。由蔡春傳承給收養的兒子蔡順和,蔡順和再將技藝傳承給姪子蔡有土,從蔡有土開始便打破只傳家族內部成員的傳統,將其所學傳承給張賢亮,再由張賢亮傳承給李宗霖。 「木雕」技藝保存者李宗霖1959年出生於雲林縣水林鄉,小學畢業14歲左右前往嘉義市學習一技之長,正好遇上神像雕刻與欄間雕刻的興盛期,於是便跟隨張賢亮師傅學習雕刻神像。其師傅為蔡春系統派下,屬泉州派,後被視為「蔡春派」。學習三年四個月後出師,進入嘉義市欄間雕刻產業,再跟隨一位鹿港施姓師傅學習 。

相關文章

2023-11-10

陳志良承傳家族技藝,兼擅糊紙及道士儀典,掌握核心知識。在糊紙技藝方面,除自家之姿態手路,亦拜師臺南糊紙大師洪新發(阿九司),學習軟胚派紙偶的架式與衣摺路,另私下觀摩臺南道長兼糊紙師傅金登富的硬胚派製作技術,作品能兼容各家所長,而且還在不斷學習、觀察與揣摩他人作品的精華之處,深得傳統糊紙藝術精髓。其糊紙藝術技法到位,熟知並能正確體現糊紙工藝登錄項目之知識,能力態度均值得肯定。陳志良糊紙工藝,承自家族世代相傳。而家族工藝技術則是於19世紀後期習自鹿港匠師,生根高雄,至今傳承四代,傳承脈絡清楚,具有地區性特色。除了家族世代內傳外,向外進行收學徒,開枝散葉。其具有強烈傳習及推廣熱忱,亦已持續透過手稿、繪圖等方式紀錄技藝與道士內涵傳承予子。陳志良就習藝系譜、技藝表現形式及傳統內涵而言,皆符合文化脈絡,為高雄地區糊紙工藝之代表性藝師。

2023-11-09

陳夀彝是臺灣傳統建築彩繪領域的專家,他擅長傳統彩繪技法,並且在畫作中融入了民俗內容,使其作品更具傳統風貌。他的作品反映了古昔常民生活的型態,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相關文物登錄的指定標準。陳夀彝的畫藝純熟,作品多元,保存了臺灣多面生活珍貴資產。他的藝術風格融合了西畫技法,具有地方色彩和流派特色,並在藝術史上具有價值,瀕臨失傳,符合相關登錄指定的基準。陳夀彝目前被譽為臺灣彩繪(畫師)界的第一人,他不僅擅長民俗畫、水墨和膠彩等多種畫風,而且在全國具有領先地位,其結構技法和表現特別優秀,符合相關登錄指定的基準。

2023-11-09

師承父親王依春老先生,祖籍中國福建福州市,王依春在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以刺繡師傅的身分,被臺南市的廟宇聘請過來為廟刺繡八仙彩、製作佛衣、神袍及各項宗教物品。 王蘭貞繼承父親王依春在臺南市民權路開設的勝華繡莊,是臺南市刺繡界的老店,專門產銷廟宇刺繡物品及宗教節慶飾品。長女王蘭貞使用的是父親遺留的手繪稿,親自手繪各種基本圖樣,如龍、鳳、八仙、山水及動物等造形,再手工針針刺繡完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