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木雕藝術家

屏東縣來義鄉

排灣族木雕-莊太吉

排灣族木雕-莊太吉

屏東縣來義鄉

台灣木雕藝術家

排灣族木雕-莊太吉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排灣族木雕」保存者莊太吉(akinu,阿給努)為木雕工藝師,1949年生於屏東縣來義鄉。莊太吉從日新工商夜間部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後,曾做過醫院助理、建築業綁鐵工等工作。爾後透過文化自覺開始學習木雕。莊太吉剛開始學習木雕時,是憑著自身的感覺,四處請益,邊刻邊學,在不斷地努力下創造出自己的特色。 其木雕作品的題材大部分採自排灣族人崇敬的百步蛇、太陽等圖案或傳統領袖的肖像。後期作品則將現代生活與排灣族傳統圖案融入木雕作品中,作品風格具有設計感與特殊性,逐漸在原住民木雕領域建立起自身品牌。莊太吉除了自學木雕外,亦熱心於傳承木雕工藝。他曾在來義國小與來義國中擔任木雕班導師,並受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擔任社區木雕技藝講師。後來更被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列為第三屆「臺灣工藝之家」,顯示出其精湛的木雕工藝技術。

排灣社會被視為「階序社會」,在於其社會大體分為兩個範疇:貴族與平民。貴族與平民在神話中有不同的起源,貴族為(太陽)神的後代,因此不管是先天或是後天透過祭儀的加強,貴族都比平民有著更大的 luqem(靈魂與神及祖先的關係表現在人的活動的能力)。 而排灣族在部落社群藝術上的表現之所以具有獨特的風格,正主要是因階序社會制度下所展現的工藝表現和產物,用以彰顯身分地位與權勢,兼具家系傳承的記號和紀錄。起初,木雕技藝表現在家屋,以及家屋的裝飾如樑柱、門楣等,再有家屋中的器具如桌椅、甚至木碗到湯匙等。

相關文章

2023-11-08

王永川,國校畢業後,父親王西海是從事頂下桌的木工師父,在其耳濡目染之下,看著前人的作品,靠著自己的分析揣摩,不斷的研究開發,竟也無師亦通自己闖出一片天地,從事神轎製作已有57年的歷史,作品散見全國各地,以臺南市最多。目前在臺南市從事大多神轎製作傳統工藝的師傅,皆是從王永川大轎學藝成功,自行創業,是永川伯感覺最欣慰的事。 對於作品期創造題材多自己決定,在工作過程中最困難的則是設計圖的繪製,至於雕刻則是待設計圖一擬出,將影印圖稿貼在木材上,照樣雕刻即可。

2023-11-10

林國隆先生具備數十年傳統柴燒經驗,在陶器不上釉的狀態之下,能控制燒出火痕、金銀彩、落灰、流瀑、結晶體系之魚卵結晶、哈密瓜紋理、翡翠青瓷等柴燒風格,掌握各種風格的燒製方式,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並具代表性。林國隆先生創立柴燒研究會,並多次舉辦柴燒國際研討會,積極培訓傳統柴燒人才,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與意願。林國隆先生為水里蛇窯第三代窯主,堅持保存傳統柴窯燒成工藝,帶領窯場成功轉型發展,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09

吳淑芬工藝師從小跟著母親及姊姊吳彩卿學習藺草編織的技法,自小學畢業後就以藺草編織為業,與姐姐一起擔負起家庭生計,培育兩位弟弟至大專畢業,雖然辛苦但卻磨練出一身精湛無比的藺草編織技藝,從藺草備料工作至整個產品的編織,均能獨力完成。 吳淑芬工藝師對於藺編技藝的教學工作亦多所著墨,多年來在山腳國小、致民國中、聯合大學工設系學生常有教學工作,甚或在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學系連續三年均有開設藺編課程,吳淑芬工藝師亦為藺編技藝教學群師資之一,所以對傳統藺草工藝存與傳承貢獻良多。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