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婆娑大地的錦繡斑斕

南投縣南投市

天然染色-陳景林

天然染色-陳景林

南投縣南投市

源自婆娑大地的錦繡斑斕

天然染色-陳景林

2023-11-10

婁經緯教授的指導對陳景林的染織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1984年參加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染織科的編織研習期間,陳景林受到了婁經緯教授的賞識與感召,決定長期投入染織的研究。婁經緯教授是一位外聘的染織大師,他曾在1959~62年在美援機構擔任助理研究員,跟隨美籍染織顧問瑪麗.艾勒學習纖維編織,並在包浩斯系統的研究與設計方法上有豐富經驗。

陳景林和馬毓秀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進行長期的田野調查,記錄、收集文物,分析比對,獲得了許多珍貴的資料。特別是在天然染色與傳統紡織技藝方面,獲得了廣泛而深入的學習。這些經驗和知識也被轉移到對台灣天然染色的研究中。此外,王勝男老師在1984年暑假的染織研習班中對陳景林產生了深遠的啟發,尤其是在草木染方面。陳景林從此與天然染色結下不解之緣,並在日本老師指導下研究台灣染料植物。

經過多年的努力,陳景林和馬毓秀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不僅在台灣各地進行了田野調查,還執行了多個專案研究,包括「找尋台灣的色彩」、「潭南村災後重建」、「台灣纖維材質在編織上的設計與應用」等。他們也在1998年推出的《大地之華―台灣天然染色事典》和《植物煉金術》等著作中分享了他們的研究成果,開啟了台灣天然染色的學習與推廣風氣。

人類染織文化的發展確實早於文字的發明,這一歷史可以從眾多出土文物和文獻中找到蛛絲馬跡。在中國和台灣,天然染色工藝具有源遠流長的文化脈絡。從古至今,染織技術在這兩個地區都已經相當成熟。在出土文物中,可以觀察到戰國時期以降各個時代的織作和染色技術已經相當成熟。而台灣的染織工藝則承襲了中國的華夏文化,同時又融入當地原住民文化和近代的歐美及日本的影響,形成了多元而豐富的風貌。

然而,在清代以前,台灣染織工藝相關的文獻較少。有一些記載提到荷蘭人引入藍靛染料及其初期栽種情況的文獻,據說目前仍保存在荷蘭海牙的檔案館中。清代近三百年間,缺乏專著性的染織文獻,大部分資料僅散見於地方志書中,如《台灣省諸羅縣志》、《台灣省鳳山縣志》等。這些資料大多僅提到染織相關的物產,較少細緻記錄工藝流程。直至日治時期,相關記載才開始較為詳實,如台灣總督府殖産局林業試驗場在恆春進行的染色試驗報告。

隨著國民政府遷台,新教育培養的專家學者開始進行更為系統和詳細的染織記錄。近現代的專家學者如易希陶、賴耿陽、莊世琦、章以慶等相繼出版了涉及染織技藝的著作,包括對動植物分類、色素成分、藥效、纖維材料、織品組織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其中,陳景林的實証研究體系,透過對傳統的認識、築基田調、反覆實驗,銜接當代並開創未來,形成了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研究體系。總的來說,台灣的染織文化歷經漫長的歷史發展,不僅承襲中國的傳統,還吸收並融合了多元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染織工藝風貌。

相關文章

2023-11-08

許漢珍司阜(1929~)是台灣傳統大木作的傑出代表,他在廟宇建築方面具有卓越的技藝和創造力。他跟隨父親許銅爐司阜學習木作技藝,並在17歲時開始獨立作業。他的作品以寺廟建築為主,共有67座廟宇作品,遍及台南、高雄、嘉義、新北市等地。漢珍司的技藝超凡,他將傳統的木作技藝與現代建築相結合,開發了鋼筋混泥土仿木構造,使得廟宇的建築更加堅固耐震。此外,他自學了「蜘蛛結網」技藝,這是中國傳統建築裡特有的天花板結構及頂部裝飾手法,深受讚譽。他的作品不僅華麗精巧,還維持了傳統廟宇的美學風格。

2023-11-09

溫貞祥從小由母親教授籐編之處理及編織技術,之後跟隨部落安文毅長老學習。具備完整鄒族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長期編製鄒族特有倒三角形背簍,技術純熟。長期在部落、社區,向青年學子傳習鄒族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對此工藝世代傳承具使命感。家學淵源,並師從已故安文毅耆老系統學習鄒族傳統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長期於在地編織倒三角形背簍,實踐資歷超過六十年。

2023-11-09

林瑞華先生是台灣傳統腳踢轆轤拉坏抓栓技藝的保存者。這項技藝源自中國,由福州師傳入台灣,而林添福老陶師是台灣第一代承襲此類技藝的人。林瑞華先生作為竹南蛇窯第二代窯主,將父親林添福的陶詩藝技傳承下來,並珍惜前人的智慧,保留了這種傳統的腳踢轆轤拉坏抓栓技藝。他擔起了承先啟後的責任,使得這項傳統文化技藝得以延續和流傳。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