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禾工坊製琴師

新竹市東區

古琴製作-單志淵

古琴製作-單志淵

新竹市東區

百禾工坊製琴師

古琴製作-單志淵

2023-11-10

單志淵師事多位古琴製作師傅,此生皆投入斫琴志業,並按照古法記載,斫琴必開鑿琴頭的舌穴、聲池、琴尾的韻沼以及琴身中的天地柱,是傳統唐宋古法中最重要的「聲形韻象」的部分,能導致全面良好共鳴,保存古琴製作完整工序。亦有多位名家彈奏與收藏其作品,且擁有完整的製琴空間與設備,能正確體現古琴製作之知識與技藝。單志淵已有多位子弟長期培育中,並持續於自身樂器工坊及多所大學授業,具教學熱忱並具傳習能力與意願。單志淵遵循古法,堅持幾乎失傳之唐宋傳統,以傳統工法斫琴,於斫琴技藝上嚴謹專注,對待古琴如藝術品般,並充分展現個人技藝與時代特色,於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古琴自古即為鎮殿安宅之神器,有正音,古代更使用於散天安邦之儀式。它的文化內涵,包羅萬象。斫琴工藝的知識與技藝包含陰陽五行、魯班尺度、節氣吉時應和、木作、榫接、髹漆、織物、螺鈿。 早在孔子時代,琴就成為文人的必修樂器,數千年來琴與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孔子、蔡邕、嵇康、蘇軾等都以彈琴著稱。琴的音色高雅,古人常用它來抒發情感,寄托理想。琴的象徵意義,遠遠超越了音樂的意義,成為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琴」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二十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據現有的圖像與文獻資料顯示,琴在漢末時已大致定型為後世通用的形制。唐代製造的琴,與宋、元、明、清時造的琴,就有造形藝術風格上的區别和音色特徵的區别。 古琴的無形文資於新竹已歷200年,琴器的技藝特徵是以木料的聲形意象命名,依其名而定其琴身而如人形;各部結構、製作程序中,琴身與聲形意象環環相扣,依名而行,直至完斲,具象成器,先人斲製程序以尊重地方自然產物為依據,實物為體,傳統為用,美化地方族群人文特色,頗具台灣的時代藝術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10

黃啟祥先生為人間國寶黃塗山藝師之次子,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深諳黃塗山藝師的竹編秘訣,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黃啟祥先生作品注重實用性,擅於展現生活器具,其健康狀況良好,具高度傳習能力及意願。黃啟祥先生民國99年至102年獲選成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黃塗山竹編傳習計畫」傳習藝生,並於102年經結業考核審查通過,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10

十七歲時發現左鄰右舍靠編草賺進不少金錢,所以求婆婆讓其學編草,從此開始與藺草為伍的生活,藺草編織的收入大大改善了家裡經濟。 1945年因全家移居台東縣豐里里,雖對藺草編織依依不捨,但也無奈的和它揮手道別。離開清水鎮,到了52歲孩子都長大了,才開始擁有自己時間,藺草又回到了她的身邊。 沒有師傅、沒有束縛也沒有經濟壓力,想到了什麼就做什麼,和西部編織者最大不同,就是將平面轉化為立體,這些立體人物、動物的編織蛻變,使作品脫離〝用的藝品〞而進入〝欣賞藝品〞。

2023-11-09

施菊花(Muia Sunavan)的傳統布農族男子服飾代表了布農族文化中的身份和認同,這種織布技藝在物質文化和技法方面都具有價值。她使用傳統的織布工具,不僅保留了舊有的圖樣,還展現了她的創造力,使得織物圖案具有變化和多樣性。這種創新和傳統技藝的結合,使得施菊花的作品具有深厚的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她的工藝不僅保護了傳統文化,還為布農族的藝術傳統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