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巨匠

彰化縣和美鎮

傳統建築彩繪-陳穎派

傳統建築彩繪-陳穎派

彰化縣和美鎮

彩繪巨匠

傳統建築彩繪-陳穎派

2023-11-10

陳穎派事傳統彩繪70餘年,熟知彩繪技法的表現形式,對傳統建築彩繪技藝所需相關知識及工序均能掌握,且技藝精良,亦長年在古蹟、歷史建築修復工程擔任建築彩繪修護匠藝,具備傳統「彩」與「繪」的能力與技藝。陳穎派藝師彩繪精良,題材豐富,繪工細緻,並熟知傳統知識,具傳習能力,並有二位兒子傳承其技藝與知能。具傳承體系與明確師承,傳承系譜完整,亦反映在地脈絡。民國34年(西元1945年)時齡十二歲的陳穎派開始隨父親陳萬福習藝,從磨粗紙→整理環境、打雜→學調公灰、拌豬血土、煮桐油→披麻捉灰、地仗處理、色料調配→畫垛頭、垛內等依序學習傳統彩繪工法,十幾歲就出師獨當一面,從事廟宇彩繪,常與同行切磋以增進畫藝。

早在西元前438年建造的希臘雅典巴特農神殿,從廢墟中的大理石上就發現有色彩的痕跡,所以在東西方的建築物中都有裝飾彩繪的發展。清代道光、咸豐時期之前,臺灣沒有本土性的彩繪匠,依推測,可能基於畫藝不外傳的原則及為了保障持續受聘來臺的工作機會,號稱「唐山師父」的彩繪匠師,始終未在臺灣授徒傳藝。直至清道光初年,龍山寺重修,福建日湖彩繪匠師郭姓祖父攜孫東渡鹿港,專事彩繪工程,並落腳定居鹿港,依戶政資料最早登錄的郭連城,生辰不詳,歿於光緒8年(西元1882年),極可能就是當時隨祖父來臺者,成為鹿港本土第一代彩繪匠派。郭家四兄弟各以專擅技藝聯手持家,郭福蔭專研漢學,郭柳獨獲家學彩繪真傳,兩人同習經史詩文而成一家,郭鍾、郭盼專業髹漆繪飾,兄弟同心共事,為時人所重。清同治至光緒年間,臺灣中部社口林大夫第、神岡呂宅、潭子摘興山莊、霧峰頂下等古蹟民宅,是郭家所完成的彩繪。郭家彩繪以郭柳為首,郭柳,字友梅,生於道光29年(西元1849年),卒於大正4年(西元1915年)享年64歲。建築彩繪裝修中的古典富麗圖案彩繪,雅趣的詩書畫表現是郭家派系下的拿手絕活,民國43年(西元1954年)鹿港天后宮進行彩繪裝修工程,彩繪工藝家或書畫名家具是一時之選,彩繪工程邀聘師出同門的郭新林、柯煥章主筆,兩人彩繪作品都精彩華美,昔、今都肯定郭新林、柯煥章為「鹿港二大主筆畫師」的尊稱。 彩繪在傳統工藝演變中,主要目的為修補之功用-修補木製結構的坑洞瑕疵,直到清代已漸漸演變成以裝飾彩繪為主。

相關文章

2023-11-01

林天生先生是傳統細木雕技法的傳承者,他的作品完美展現了細木雕的傳統技法,每一件作品都充滿藝術神韻。他擅長鑿花技術,表現非常細緻優美,尤其在花草、龍鳳、人物等主題的雕花上,他的雕工流暢細緻,展現了傳統藝術的卓越水準。他堅持傳統木雕本業的傳承,不僅保持著優秀的傳統雕刻技法,還以地域木作藝術的特性,緊密聯繫著大溪木雕的傳統文化。

2023-11-09

張徐沛先生是臺北市大龍峒「茂興齋」糊紙老店的傳承者,他從小在這個傳統的糊紙店中長大,累積了數十年的經驗,深得傳統糊紙藝術的精髓。他的技法強調作品的旨趣和形意表達,注重於生命禮俗和廟宇器用的質樸之美。他精通各種糊紙技巧,包括宮殿建築、人物、屋宇、草蟲、烏獸等,作品無不精心考究,栩栩如生,能夠體現對於人靈世界的誠心尊重與傳統工藝的美好意境,具有高度的藝術性。

2023-11-08

林朝金先生對於打粗胚、細胚、開臉、底漆、粉漆、安金箔,及入神儀式等,均十分精通。林朝金先生將技術傳承予下一代,有進一步傳習他人的力與意願。林朝金先生於民國64年向麥寮丁朝山先生拜師學藝,當時盛行大家樂、六合彩,也是台灣粧佛師傅最為忙碌的時期。丁朝山本店聘請多位來自於外地的師傅,包括江文賀以及丁金皮一起共事,另外也另聘一位專門做粗胚的師傅。林朝金因為在當時資歷比較久,且曾在新竹學習窗花雕刻,因此丁朝山即讓林朝金跟著師傅們一起做,並將技術傳承下來。當時林朝金專做粗胚,也是當時唯一的一位,因此在民國60幾年至70年期間,只要從丁朝山本店出去的每一尊神像,都經過林朝金之手。民國79年林朝金離開丁朝山本店,另外成立「信興神佛雕刻」,而此時亦是大家樂、愛國獎券結束,並開放大陸探親之際。對於台灣神像雕刻業來說,亦是重要的轉捩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