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5歲開始跟隨父親傅錠鍈學習建築彩繪,並時常與前輩祖師爺李金泉(泉州人,傅錠鍈的師傅)、李秋山(李金泉的兒子,傅錠鍈的師兄弟)等人一同工作,後來因為至台北工作的關係,與洪寶真及莊武男師徒熟識,也間接學習洪寶真的「 堵頭彩繪」技藝。傅柏村一生皆投入傳統建築彩繪中,累積豐富廟宇彩繪經驗,擁有純熟的知識與技術,並使用傳統材料(漆),並自製工具,保存傳統技法。其彩繪技藝高超備受肯定,亦傳承至其兩子,為少數仍使用彩繪技術者。傅柏村承襲開啟新竹彩繪發展的李金泉派系,延續寺廟彩繪特色,讓世人透過彩繪領會文化的奧妙與精髓。
台灣的傳統彩畫,承襲了閩南、粵海邊緣的特色。清中葉在台灣逐漸發展,廟宇、院宅、祠堂陸續興建,各類建築工班需求量大增,建築彩畫就從這批閩、粵來台的匠司開啟了技術的傳播,也成了工藝在地化發展的一個開端。清道光年間郭姓家族落籍彰化鹿港專門從事彩畫,是較早一批本土化的匠司。清光緒年間來自廣東汕頭的潘家,則在台南繁衍了另一彩畫家族。約莫此時期,北部也有渡海來台落籍新竹的彩畫工班,以李狗為始,繼之李金泉發揚光大。這幾個源頭,構成台灣本土建築彩畫的主要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