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林山頂尪仔頭

彰化縣員林市

偶頭製作-許金棒

偶頭製作-許金棒

彰化縣員林市

員林山頂尪仔頭

偶頭製作-許金棒

2023-11-10


許金棒自13歲起跟隨父親許協榮先生學習木偶雕刻技術,能詳實介紹工序工法,並在各類型布袋戲發展下,開發新式大型偶頭,可見其熟知並能正確體現偶頭製作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許金棒積極協助木偶雕刻製作之教育推廣工作,民國76年(西元1987年)、民國88年(西元1999年)在學校傳習,民國89至90年(西元2000-2001年)間亦有傳習紀錄,具偶頭製作之傳習能力與意願,其子亦承襲其技法。其家族素有「員林山頂尪仔頭」之美稱,且許金棒從事偶頭雕刻工作已逾50餘年,承襲父親木偶雕刻技術,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據江武昌《臺灣布袋戲概說》引唐代《拾遺錄》考述,早在中國唐、宋時代便已有布袋木偶戲的出現,其演出型式與衣著較為簡略,尚未發展成為重要的表演藝術,至明末清初始臻成熟,而成為泉州一帶普及而重要的表演方式。臺灣布袋戲基本上是流行於閩南語系福佬人的表演藝術,源自閩南的漳州、泉州和部份潮州地區這三個地區。 木偶雕刻這項技藝的起源甚早,從先秦時期至今已有2200年的歷史。明代掌中戲的演出,促使木偶雕刻的興盛:先民移民來臺,木偶雕刻技藝隨之傳入:布袋戲以戲偶作為表演的載體,名家雕刻的「布袋戲仔」唯妙唯肖,極富藝術價值。 中日戰爭時福建戲偶禁運,促成臺灣本地開始自行製造木偶。戰後,布袋戲進入戲院,戲偶型體開始加大,雕功考究,設計可活動的五官,眼睛會動,嘴巴能開口吐舌,栩栩如生。民國59年代(西元1970年)坊間開始有以木屑與黏膠壓鑄合成的戲偶,可大量生產,但在藝術上不同於木偶雕刻作品。 早期臺灣的布袋戲偶主要來自泉州,以江加走的「花園頭」為代表,泉州戲偶輸入中斷後,彰化徐析森率先以「花園頭」作為藍本,開啟本土製造的「阿森頭」其後成為同業學習的範本。

相關文章

2023-11-10

吳正宏從小跟隨父親吳文生習藝,接受泉州派傳統「車做」的完整養成訓練;長年持續從事傳統陶瓷製作,尤其腳踢轆轤製陶法,並已具備大磁手之技藝;熟知登錄項目之流派知識,並充分掌握相關工序、工法等技藝,正確體現該文化表現形式。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 4 條第 1 款條件「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吳氏長期參與各項陶藝推廣活動,除傳授技藝予其子吳明儀,並培育多位陶師,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與意願。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 4 條第 2 款條件「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吳氏是泉州晉江磁灶第23代傳人,家傳淵源深厚,是鶯歌當地堅持傳統手工製陶重要耆老,為晉江磁灶陶藝流派文化脈絡下之適當保存者。符合《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 4 條第 3 款條件「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01

施鎮洋先生是鹿港小鎮的木雕技術保存者,他來自雕刻世家,具有扎實的傳統木雕技藝。他熟稔大木、小木、鑿花技巧,並且能夠巧妙地將泉州傳統雕法與鹿港風味相結合,使他的作品充滿了文化內涵,細膩圓融。

2023-11-09

辜照雄的紙偶與獸類作品展現了大膽的色彩運用和對比效果,並且充分利用皺摺產生的光影效果,賦予作品飄動感,並且能夠掌握人獸之神秘氛圍,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他學習了父親辜遠藤簡單的糊紙技術,後來追隨師祖陳財學習精湛的糊紙厝技藝,並與張徐沛藝師長期合作,在新莊地區展現了地方性的糊紙工藝特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