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布袋戲偶頭雕刻大師

彰化縣彰化市

偶頭製作-徐柄垣

偶頭製作-徐柄垣

彰化縣彰化市

神布袋戲偶頭雕刻大師

偶頭製作-徐柄垣

2023-11-10


師承關係:徐析森─徐炳根、徐炳標、徐柄垣─徐世昌、徐世河。木偶雕刻在徐家已傳承數代,徐柄垣的父親徐析森是彰化頗負盛名的神像雕刻師。日治末期受戰事影響,臺灣掌中戲團木偶來源無法再從大陸取得,劇團乃前來彰化向徐柄垣之父徐析森訂製戲偶,「阿森仔頭」偶頭雕刻在工藝精巧,在布袋劇團備受肯定。徐柄垣在出生於木雕工藝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十六歲開始正式學藝,木偶之外,也雕刻佛像與人頭像。.從第一代徐析森創發,到第二代徐炳根、徐炳標、徐柄垣三兄弟傳承,如今來到第三代,由徐世昌和徐世河承襲技藝,其中徐世河畢業於臺中明道中學美工科雕塑組,接受專業美術訓練,加上從小就在父母身邊幫忙,一點一滴學習著戲偶雕刻的技藝,雖然曾經想出外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在民國82年(西元1993年)以後,父親為霹靂布袋戲刻偶的工作量相當大,他便偶爾返家幫忙佛像生意,也逐漸體會家族技藝薪傳的重要性。如今已得父親幾分真傳,延續「巧成真」戲偶雕刻事業。


據江武昌《臺灣布袋戲概說》引唐代《拾遺錄》考述,早在中國唐、宋時代便已有布袋木偶戲的出現,其演出型式與衣著較為簡略,尚未發展成為重要的表演藝術,至明末清初始臻成熟,而成為泉州一帶普及而重要的表演方式。臺灣布袋戲基本上是流行於閩南語系福佬人的表演藝術,源自閩南的漳州、泉州和部份潮州地區這三個地區。 木偶雕刻這項技藝的起源甚早,從先秦時期至今已有2200年的歷史。明代掌中戲的演出,促使木偶雕刻的興盛:先民移民來臺,木偶雕刻技藝隨之傳入:布袋戲以戲偶作為表演的載體,名家雕刻的「布袋戲仔」唯妙唯肖,極富藝術價值。 中日戰爭時福建戲偶禁運,促成臺灣本地開始自行製造木偶。戰後,布袋戲進入戲院,戲偶型體開始加大,雕功考究,設計可活動的五官,眼睛會動,嘴巴能開口吐舌,栩栩如生。民國59年代(西元1970年)坊間開始有以木屑與黏膠壓鑄合成的戲偶,可大量生產,但在藝術上不同於木偶雕刻作品。 早期臺灣的布袋戲偶主要來自泉州,以江加走的「花園頭」為代表,泉州戲偶輸入中斷後,彰化徐析森率先以「花園頭」作為藍本,開啟本土製造的「阿森頭」其後成為同業學習的範本。

相關文章

2023-11-09

陳夀彝是臺灣傳統建築彩繪領域的專家,他擅長傳統彩繪技法,並且在畫作中融入了民俗內容,使其作品更具傳統風貌。他的作品反映了古昔常民生活的型態,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相關文物登錄的指定標準。陳夀彝的畫藝純熟,作品多元,保存了臺灣多面生活珍貴資產。他的藝術風格融合了西畫技法,具有地方色彩和流派特色,並在藝術史上具有價值,瀕臨失傳,符合相關登錄指定的基準。陳夀彝目前被譽為臺灣彩繪(畫師)界的第一人,他不僅擅長民俗畫、水墨和膠彩等多種畫風,而且在全國具有領先地位,其結構技法和表現特別優秀,符合相關登錄指定的基準。

2023-11-09

吳彩卿工藝師從小跟著母親學習藺草編織的技法,自小學畢業後就以藺草編織為業,擔負起家庭生計,培育兩位弟弟至大專畢業,雖然辛苦但卻磨練出一身精湛無比的藺草編織技藝,從藺草備料工作至整個產品的編織,均能獨力完成,吳彩卿工藝師對於藺編技藝的教學工作亦多所著墨,多年來在山腳國小、致民國中、聯合大學工設系學生常有教學工作,甚或在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學系連續三年均有開設藺編課程,吳彩卿工藝師亦為藺編技藝教學群師資之一,所以對傳統藺草工藝存與傳承貢獻良多。

2023-11-01

尤瑪‧達以其巧手與智慧,呈現出泰雅族傳統織布工藝的極致之美。她的作品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泰雅族祖靈信仰與社會秩序具體實踐的象徵。使用苧麻為原料,搭配天然植物染料,尤瑪‧達陸藝師的織布作品展現了獨特的文化色彩,在染織藝術與藝術史上具有卓越的價值。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