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編織失落的根

屏東縣瑪家鄉

魯凱族編織-杜夏連

魯凱族編織-杜夏連

屏東縣瑪家鄉

重新編織失落的根

魯凱族編織-杜夏連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魯凱族編織保存者杜夏連於1947年5月10日出生於屏東縣瑪家鄉。習藝過程 由於部落中的學習並不是藉由文字所習得的知識,很大的一部分是透過手做、口述及日常生活中所營造出來的情境,並加以學習的過程,杜夏連從小向母親學習編織,家人的編織用具皆出自於她的手。杜夏連精通編織、珠繡、縫紉與月桃葉等魯凱族傳統工藝,其作品的表現形式呈現出原住民的素樸質感。平常會以講師的身分,參加公部門委託辦理的魯凱族部落編織人才培力訓練課程,為延續魯凱族編制技藝盡一份心力。


魯凱族是嚴謹的民族,生活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規範,包括行為舉止、衣著服飾、禮儀尺度;魯凱族沒有刑法罰則卻依照傳統的道德規範而存在千年、口傳遵行千年。其中關鍵在於細節,例頭飾的樣式、長度寬度、色彩…隱藏著階級與身分,若配戴不適宜者,部落長老會在眾目睽睽的聚會中強行摘除。 此種服飾道統所以面臨沒落的命運,除了道德、價值體系的改變,也因技藝傳遞斷層、植物取得、辨識、製作…等原因而造成傳承上的困難。若不經政策的扶植與保護,此種生活手作技能消逝的未來是顯而易見的。 魯凱族老人家常說:「日常生活用品中除了錢以外,是不需要與平地人交易與來往的」,此話足徵魯凱族手工藝的完整性及目前流失的嚴重性。

相關文章

2023-11-01

張憲平先生源自家族的藤、竹編織傳統工藝,自幼熟習編織技法。於民國六十二年(1971年),在沒有師承的情況下,他初次體認到竹藤編器的優雅之美。儘管當時臺灣的竹編業者幾乎全部出走,張憲平不氣餒,反而積極走訪觀摩,並購回古老編器進行研究。他堅持超越前人的信念,投入竹藤編織手藝的領域。經過多年不斷修改和調整機器,他成功地克服了竹工藝發展的瓶頸,使竹片能夠細窄定寬,微薄剖篾,倒角整篾等委由機器操作。在這段時間裡,他長期培育熟練編作人員,並致力於提升竹編作品的價值。

2023-11-01

藍偉文先生是一位佛像雕刻的傑出藝術家,他的作品從雕刻初坯到描線、填彩,都展現了佛像傳統技藝的完整價值。他的佛像雕刻精美而具有神韻,不僅在傳統技法中保留著古老的美學,還巧妙地加入了個人風格,使作品更具獨特性。藍偉文先生不僅具備傳統藝術技藝,還具有創新能力,他能夠在製作傳統神像時,開創新意,技法精湛,這種創造性的融入使他的作品更具吸引力,也使得傳統佛像雕刻得以在他的手中焕發新生。

2023-11-10

李宗霖木雕技藝不僅具有蔡春流派特色,亦融入自己的思考與體驗,同時見證嘉義市木雕發展與變遷,也反映地方對神像雕刻之期待。其擅長大型木雕造型及粧佛的完整技藝,包括彩繪、牽粉線、做漆線、安金,尤其錦雕優雅,具有藝術價值。.李宗霖熟悉並能體現木雕之知識、技術、所需工具或材料及相關實踐,106年創立嘉義市木雕協會,擔任首屆理事長,持續推廣工藝,創作經驗隨著嘉義市木業及神像雕刻業環境而發展,且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下,持續傳承及實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