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線纏繞繡傳情

彰化縣鹿港鎮

纏花-謝雅秀

纏花-謝雅秀

彰化縣鹿港鎮

絲線纏繞繡傳情

纏花-謝雅秀

2023-11-10



謝雅秀娘家祖傳手藝,由外祖母莊許汝(冠夫姓)和姨婆施許段(冠夫姓)傳承下來,母親謝莊蘭(冠夫姓)的五個姊妹皆習得此藝,謝雅秀從小耳濡目染,於13、14歲時開始學習纏繞線花的製作技巧,初中畢業後曾當過護士並利下班後及休假時間幫忙製作纏花,而後北上工作才暫別纏花的製作工作。直到24歲返鄉結婚才又接下家中纏花的工作,除了持續以傳統工法製作,謝雅秀也製作創新的春仔花,並利用複合媒材和傳統春仔花結合,以因應當代的潮流。


纏花是一種結合了剪紙、編織和刺繡的工藝技術,其起源和發展,官方史料上並無相關記載,從部分地方志、民俗文化相關研究與耆老的口述,大致可以推論臺灣最晚在清領時期就已經有了纏花工藝,屬於一般的、地區性的民間工藝。 臺灣地區大多為漳州、泉州移民,自然也承襲了福建地方的風俗和生活習慣,日前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中發現,閩南婦女自古以來頭上插的春花(象徵花)產地在翔安洪厝,而目前廈門仍有纏花工藝的產業存在。 早期的臺灣婦女,將纏花製作視為閒暇之餘的手工藝創作,手巧者甚至拿到市集販售,作為一種貼補家用的副業,但為了降低市場競爭,製作手法皆以家族承傳,技巧並不外傳。到了民國時期,纏花已經非常盛行,除了是婦女在婚嫁場合中必備的的飾品,也用於日常中的妝扮及廳堂中的擺設。 纏花在臺灣主要分為閩南纏花(春仔花)及客家纏花兩大類,由於地域性的不同,各地又各自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

相關文章

2023-11-01

技藝精湛,動物花草均栩栩如生,作品造形流暢中帶有樸拙的趣味,構思取材、圖案佈局俱見巧思,具藝術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款第1目:「具有藝術價值者」之登錄基準。

2023-11-10

陳志昇先生擅長從傳統典故中找尋創作靈感,代表作品包括官將首、八仙、鍾馗、神茶、鬱壘、達摩等塑形人物,作品造形生動、做工細緻,具備錫工藝相關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錫工藝技藝源自家族傳承已四代,熟知生活器皿、祭祀禮器,且擅長複合媒材運用,為傳統錫藝開創新領域,亦通過文化部重要結業藝生考核,具傳習之能力與意願。陳志昇先生為重要傳統工藝-錫工藝保存者陳萬能之子,傳承系譜及在地文化,脈絡適當。

2023-11-01

纏花,是一門結合剪紙、編織和刺繡的傳統工藝技術,在台灣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雖然官方史料中對其起源並無詳細記載,但根據部分地方志、民俗研究和耆老口述,推斷出台灣最早在清代已經有纏花工藝的存在。這種技藝被視為一般的民間工藝,具有地域性特色。 台灣地區主要由漳州、泉州移民組成,他們將福建地方的風俗和生活習慣帶入台灣,其中包括了纏花這種傳統手工藝。在廈門地區,纏花工藝至今仍然存在。早期,台灣婦女將纏花製作視為一種副業,並在婚嫁場合中使用,後來逐漸普及至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中。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