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琉璃珠藝術家

屏東縣內埔鄉

琉璃珠qata-雷賜

琉璃珠qata-雷賜

屏東縣內埔鄉

排灣族琉璃珠藝術家

琉璃珠qata-雷賜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琉璃珠qata保存者雷賜(Umas Zingrur,巫瑪斯•金路兒)於1946年5 月1日出生於屏東縣內埔鄉。1971年雷賜遇到南下尋覓古董的收藏家張木養。閒聊間張木養鼓勵雷賜研發琉璃珠技藝,在沒有礦物學理知識及經驗之下,雷賜遍訪全省求教,5年後於1976年時發展出42顆琉璃珠的燒製技術。雷賜所發明的現代琉璃珠製法是取自玻璃工藝。步驟為先將玻璃棒軟化,將軟化的玻璃捲附於耐熱棒上,趁熱在磨石上滾動成形,再依所欲形塑花紋將細玻璃絲勾勒成琉璃珠,最後再將成形的琉璃珠放入沙中冷卻30至40分鐘 。雷賜最著名的代表作為1976年時研發出的彩玻琉璃珠,作品色彩亮麗鮮豔。此外,他於1996年研發出的晶土琉璃珠,作品古樸而顯得珍貴,最後則是水玉琉璃珠,其技術則不公開,只願接受族人委託訂製,以作為婚禮中的聘禮。



古琉璃珠融合於排灣族生命意識裡,包括宗教信仰、生命觀、倫理、身分象徵、人品規範、族群結構及審美;排灣族沒有文字,透過代代相傳,琉璃珠成了活辭典和重要的文化寶藏。 琉璃珠珠飾為排灣族與魯凱族社會具有交換價值之貴重物品,在其貴族階層社會制度中與婚姻、社會地位及經濟能力表徵等多個社會重要系統互相交織,當代琉璃珠製作工藝及其研創至今已超過40年,確屬具有歷史性及藝術價值之原住民族傳統工藝。

相關文章

2023-11-08

吳樹發是一位傑出的漆器藝術家,他擅長結合雕刻、漆藝等多種技法,以臺灣風土民情為主題,先刻後繪,創作出獨具藝術性的作品。他的作品不僅具有精湛的技藝,還蘊含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展現了臺灣獨特的地方特色。

2023-11-08

蘇榮仁藝師於國中就學時對繪畫有相當大的熱忱,於老師的鼓勵下,參與獲獎多項美術比賽,更在國中老師的推薦與其父親的支持下,前往府城拜師學藝,開啟了50餘年的彩繪人生。 自畢業進入彩繪領域後便不斷向多位老師習藝,同廖慶章、曹天助、陳明啟等人師承丁清石老師,與黃萬勝同為最後一批丁清石關門師傅,當時丁清石鼓勵其學生學成後自立接業,開枝散葉史的彩繪工藝蓬勃。 學藝期間蘇榮仁藝師更學習於黃明賢老師的花鳥、蔡茂松老師的山水、鄭宏章老師的素描,多方的畫藝學習皆成就了現有的創作表現。

2023-11-10

林清河出生於做陶世家,從小就在泥土堆長大。從小就曾為家裡窯場放牧水牛(註:早期還沒有練土機時,大部分的窯廠都有飼養水牛來協助練土(踩土))。年紀漸長,除了上學外,都要在窯場幫忙,因而學習到許多做陶技術與經驗。 1977年,父親林双喜先生因為兄弟分產獨立經營添興窯。1979年,林清河返家接手協助父親管理添興窯,1980年起由於林清河已經熟稔相關營運,父親双喜先生集另外進入國泰人壽保險公司經營壽險業務,走上人生的第二春。自此,林清河即獨立挑起添興窯的經營。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