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藝奪真

嘉義市東區

木雕-李宗霖

木雕-李宗霖

嘉義市東區

形藝奪真

木雕-李宗霖

2023-11-10

李宗霖木雕技藝不僅具有蔡春流派特色,亦融入自己的思考與體驗,同時見證嘉義市木雕發展與變遷,也反映地方對神像雕刻之期待。其擅長大型木雕造型及粧佛的完整技藝,包括彩繪、牽粉線、做漆線、安金,尤其錦雕優雅,具有藝術價值。.李宗霖熟悉並能體現木雕之知識、技術、所需工具或材料及相關實踐,106年創立嘉義市木雕協會,擔任首屆理事長,持續推廣工藝,創作經驗隨著嘉義市木業及神像雕刻業環境而發展,且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下,持續傳承及實踐。


木雕工藝狹義是指「建築木雕」、「神像木雕」、「器物木雕」。 臺灣木雕傳承了閩、粵的木雕工藝,可分為泉州、漳洲、福州三大派。尤其是閩粵先民來臺灣拓墾後,隨著閩南傳統建築的傳承發展,培養出臺灣本地木作鑿花匠師、器物木雕和神像木雕匠師。木雕的題材較不受限制,例如雀替可雕成鰲魚、鳳、花草等。 嘉義市木雕以泉州和福州派為大宗。其中泉州派是由蔡春所發展的,而其傳承脈絡也較清楚。由蔡春傳承給收養的兒子蔡順和,蔡順和再將技藝傳承給姪子蔡有土,從蔡有土開始便打破只傳家族內部成員的傳統,將其所學傳承給張賢亮,再由張賢亮傳承給李宗霖。 「木雕」技藝保存者李宗霖1959年出生於雲林縣水林鄉,小學畢業14歲左右前往嘉義市學習一技之長,正好遇上神像雕刻與欄間雕刻的興盛期,於是便跟隨張賢亮師傅學習雕刻神像。其師傅為蔡春系統派下,屬泉州派,後被視為「蔡春派」。學習三年四個月後出師,進入嘉義市欄間雕刻產業,再跟隨一位鹿港施姓師傅學習 。

相關文章

2023-11-10

張鳳英在技法、技藝層面表現十分優異,精熟傳統賽德克族織藝最上乘之禮服織作技術puniri(經挑)技法,獲族人公認為技藝最精湛、技法最高明之織女。持續厚實賽德克族傳統知識和文化底蘊,可將傳統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得更完整。張鳳英個人具有極高傳承意願。多年來致力於織布的傳承工作,並透過不同形式的傳習計畫,桃李眾多。期透過師徒制的訓練方式,讓傳統puniri的文化知識和技藝,能廣為流傳在賽德克部落及其他地區。張鳳英傳承祖母、母親德克族織布技藝之脈絡故事,有傳統的文化、有賽德克的重要技法、有女性對織布的堅持、有廣大學生學習的支持、與部落族人的維繫,張鳳英為此項技藝保存者最適當人選。

2023-11-09

王郭挺芳出身自保守的公務員家庭,兒時會到舅父魏得璋的雕刻工作室學習雕克和繪畫,臺南高商畢業後出社會的他,以穩定家計為先,自行創業經營電器材料行,事業十分順利。一次到香港旅行時,在書店看到一本傳統藝術的書籍提及磚雕,發現「磚雕」在傳統建築裝飾中有其重要的地位,於是當時經常運用工作之餘,由第三國出入中國大陸尋找磚雕遺蹟及技藝。 因當時臺灣無人能教他這門技術,1984年(民國七十三年)正值不惑之年的他,決定結束事業,踏上藝術追尋之路,背起行囊隻身遠赴中國各地習藝,一去將近一年。初至中國安徽省之時,沒有朋友也不敢主動詢問,挺芳師租了一輛腳踏車四處尋訪,在一星期後於歙縣找到了一位磚雕師傅,便央求師傅:「你讓我住下來,教我雕磚,我刻給你看。」傳統技藝的師傅沒有教學系統、教材及手稿資料,僅能口述教學,因挺芳師具有木雕底子,經師傅指導、加上一番苦學後,從中國安徽將這門幾近式微的工藝技術帶回臺灣。

2023-11-08

洪銘宏的祖先原本在金門烈嶼從事糊紙業,傳承已有四代之久,一直於台南民權路上經營糊紙工藝,直到1981年(民國七十年)開設了「左藤糊紙製品店」。洪銘宏從十三歲開始學習糊紙藝術,師承於父親洪錕鎔,後來跟隨金門的翁文林、李清榮學習,並在回到台南後向當地的陳金泳、洪新發等人學習,從不同的師傅那裡吸取了他所需的技藝。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