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興紙寮由傳統走出創新

南投縣埔里鎮

埔里手工紙-黃煥彰

埔里手工紙-黃煥彰

南投縣埔里鎮

廣興紙寮由傳統走出創新

埔里手工紙-黃煥彰

2023-11-10

黃煥彰1957年生於埔里鐵山里,為家中長子,自幼與紙為友,13歲(1970年)開始協助紙廠作業, 22歲(1979年)退役後,全力投入家族事業,一身手抄紙技藝皆承其父親黃耀東嚴謹訓練。投入造紙工作已近50年。黃煥彰先生具有長期造紙經驗,從辨識原料優劣、材料處理、技術產品研發、配方、打漿、抄紙、烘紙等手工造紙技藝皆嫻熟,能製造上百種類紙張,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並具代表性。黃煥彰先生自幼與紙為友,日後繼承家業,所帶領之廣興紙寮,於民國80至90年代即成立了抄紙體驗營,推廣保存傳統手工紙文化,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與意願。黃煥彰先生投入造紙工作已近50年,在面臨社會環境的變遷之下,仍能保持傳統手工造紙技藝,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埔里手工造紙歷史脈絡分明,始於清領末期,現存技術則受日本製紙技術影響,與中國傳統有別,又發展出地方色彩。 埔里的手工造紙的工序為:「原料處理→打漿→抄紙→壓紙→烘紙」。原料處理包含挑選、蒸煮、漂白3道程序。打漿方法有石輪、搥打等方式。抄紙是紙張成型的重要工序,盪料入簾後重複左右擺動抄紙架,翻轉覆簾於桌板上,再放上尼龍線做紙與紙之間的區隔。抄製完成的紙張含有很多水份,需進行壓紙排水的工序,壓好的紙張狀如豆腐,稱為「紙豆腐」。藝師再透過嫻熟的技法操作檜木取紙棒,把紙張從紙豆腐中分離,平放到烘紙鐵板上,然後用烘紙刷適力刷過紙面,讓紙貼伏在烘紙鐵板面上烘乾,完成一張紙的製作。

相關文章

2023-11-09

花蓮縣卓溪鄉山里社區發展協會與工藝師互動關係良好,能做為工藝師向外界展現其技藝之橋梁。胡正昌工藝師製作的成品,包括有一般裝東西的Beluwui,及裝獵物的Lawa。Beluwui的上方有反摺的編法,以加強其強度,且在連接背帶或頭帶的部分,其扣環收編得非常漂亮。

2023-11-09

師承父親王依春老先生,祖籍中國福建福州市,王依春在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以刺繡師傅的身分,被臺南市的廟宇聘請過來為廟刺繡八仙彩、製作佛衣、神袍及各項宗教物品。 王蘭貞繼承父親王依春在臺南市民權路開設的勝華繡莊,是臺南市刺繡界的老店,專門產銷廟宇刺繡物品及宗教節慶飾品。長女王蘭貞使用的是父親遺留的手繪稿,親自手繪各種基本圖樣,如龍、鳳、八仙、山水及動物等造形,再手工針針刺繡完成。

2023-11-10

邱錦緞,1962年出生於南投縣鹿谷鄉內湖村的溪頭,1982年畢業於省立竹山高中。就其回憶的童年時光,溪頭老家前後都是竹林,從小就在採竹筍、在竹林遊樂的日子中度過。在竹林環境下長大的邱錦緞,對竹子有特別的情感,從小家中的日常生活器物以竹製品居多,奠定其對竹子於生活利用的習慣,反應出竹山鹿谷地區竹材取得容易,居民以竹為生的生活型態。就學、結婚後定居於竹工藝產業的重鎮-竹山,多方接觸促使邱錦緞開始對竹工藝有了初步的認識,了解竹編工藝是竹器製造業中的細工部門,編織方式繁多而複雜,不同的編法可以造就多樣化的造形,於是1993-1997年參加農委會於竹山高中開辦為期五年的竹編研習課程,先後師事國家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黃塗山、賴進益、林根在、張輝商、林坤海等人,結訓後自1997年七月起開始擔任黃塗山傳習課程的助教,為期八年。 邱錦緞學習竹編工藝的過程,1993年由賴進益直接以現成的竹篾教授編織技巧。1994-1995年由林根在、張輝商二人教授麻竹、桂竹的劈剖竹篾功夫及編織技巧,使邱錦緞在竹篾的處理上可以非常清楚麻竹、桂竹二種竹類的差異性,其中林根在教授劈剖麻竹用挑的、用撕的的方式甚為特殊,同時一再地向其強調,做為竹細工的工藝人,如果無法劈剖竹篾就不會有好作品,此種觀念深深烙印在邱錦緞的心中,於是下苦工練習竹篾的劈剖與處理。1996-1997年師事竹工藝人間國寶黃塗山、林坤海,仍然以劈剖竹篾為基本功的練習,林坤海的教授主要以剖竹、編織提籃為主;而黃塗山的教授同樣以劈剖竹篾為始,所有的基本編織的交互運用則由此時奠定,因此1997年結業之後,邱錦緞隨即擔任黃塗山竹編工藝傳習課程的助教,當時的課程仍以劈剖竹篾開始,同時在每次傳習課程之前,黃塗山會先行編織作品交由邱錦緞練習,若有不懂之處,黃塗山再行教授。因此,從1993年開始習藝,之後的八年,邱錦緞的竹編生活,即以劈剖竹篾開始,因而奠定其深厚的竹篾修整功力;而後的基本編織法的奠定,造就其日後作品靈感源源不斷的主因。 有鑑於作品的保存需要及籃胎漆器的吸引,邱錦緞2002年赴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今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前身)師事國家重要傳統漆工藝保存者王清霜學習漆藝,為王清霜傳習課程首次開班的學生,促使其對天然漆與竹編作品的應用有非常深入的了解。由於當時邱錦緞的竹編技能已經非常純熟且已獲得大獎肯定,王清霜鼓勵其應致力於竹編工藝的創作與推動。為期半年的漆藝研習,奠定其對天然漆的應用與竹編作品的結合,運用拭漆的工序,造就其作品相較於其他工藝師所創作者更為溫潤,同時可獲得更好的保存。竹與漆的運用在邱錦緞的作品上得到非常好的彰顯。
返回頂端